梁家輝
近年,市面上似乎多了解讀中國經典的作品,孔子莊子也成了電視上的話題,據說還有DVD發行,而且銷量不俗,由此可以推測,有興趣讀點古書的讀者為數不少。這又不同於上世紀末由東洋商管界吹來喜歡研讀中國典籍的風氣,當時流行的是如何活用孫子兵法一類話題,屬於商業的範疇,而近來流行的,則有點類似「心靈雞湯」的作品,讓大家從孔孟之道去找些心靈慰藉。
有贊成派自然亦有反對派,對於先秦經典的解讀,從來都是眾說紛紜,各門各派之間很難得到共識。於是這邊廂有「老莊孔孟新解」出場,那邊廂則有「老莊孔孟正解」相抗衡,有人標榜自己明心見聖,直接解釋聖人真傳,有人則批評其曲解經典,硬把自己的說話塞進聖人口中,總之熱鬧非常,書店中放經典的書架由平時的冷板凳,變成今天的香餑餑了。
在下腹儉,當然沒能力指出誰對誰不對,只是看到這種熱鬧場面,難免想起同一條街上的刀剪店,間間都自稱張小泉,而溫泉區的手信街,則開滿了自稱為「元祖溫泉饅頭」的商店,其售賣的產品不同,其心理卻是一樣的吧。
中國文化有一個特別優越的地方,是我們很早便統一了文字,二千年前古人寫下的經典,我們今天都能輕易讀得懂,不似其他文明古國,很多文字都已失傳,然而,這也造成了典籍大量的累積,窮畢生之精力,也未必能夠讀完啊。
非專業研究古代經典而去著書立說,講解或閱讀,有時會被人譏為附庸風雅,在下卻認為「風雅」其實不妨「附庸」,因為凡事總需要有學習的過程,批評人家附庸風雅者,不會是一出生便如此有藝術眼光和品味的吧?起初的時候總要下點苦功,間中也許會鬧鬧笑話,日積月累之下,品味便培養出來了,這不也是有如科學家所說的,由量變到質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