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精神與鄧公重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08]

■陳振東 全國政協委員 預發集團主席

 十載回首,中央的傾力支持無疑是香港重振最重要的因素,而七百萬市民在逆境中痛定思痛,下決心摒棄無休止的政治爭拗,重新發揚同舟共濟,頑強拚搏的香港精神,專心致志謀發展、求繁榮,則更是最終實現「香港人可以管好香港」,不負鄧公重托的關鍵。

 時光須臾,流年似水。回想十年前,維港側畔舉行的交接盛典上,飄揚了整整一個半世紀的米字旗匆匆降下,鮮艷的五星旗徐徐升起。那激動人心的一刻,還清晰得恍如昨日,轉眼間,香港特區已然誕生十載。

回歸之路並不平坦

 新生的香港特區,走過了一條絕不平坦的歷程—回歸不到兩個月,亞洲金融風暴就已爆發,其後國際金融大鱷瘋狂狙擊港元,香港數十年來積累的財富,險被掠奪一空。2003年的沙士襲擊突如其來,首當其衝的香港,竟損失了299條人命!持續多年的經濟不景,更在這連番打擊下變得雪上加霜。再加上早在回歸以前,港英當局高地價政策吹起的資產泡沫就已不斷膨脹,開「福利快車」磨損了部分港人自力更生的意願,熾熱的投機風氣又助長了暴富的社會心態。泡沫破滅,香港陷入痛苦的經濟轉型,一些政客和別有用心之徒藉機煽風點火,不問真相緣由是非曲直,將所有過錯歸咎於特區政府、推卸給行政長官,一向不問政治的香江,居然一度變成了示威之都。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曾表示,過去三十年,他每年都到香港,總是被香港人樂觀、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所吸引。但一九九九年六月到港逗留數天之際,他卻對香港迥然不同的氣氛感到驚訝。他所見到的人,似乎都對自己所處的困境感到沮喪、不安。

香港經濟復甦來之不易

 幸而,今日香港終於能重振經濟,改善民生;香港百姓依然能夠笑迎回歸十周年。細說從頭,這一切委實來之非易。

 十載回首,中央的傾力支持無疑是香港重振最重要的因素,而七百萬市民在逆境中痛定思痛,下決心摒棄無休止的政治爭拗,重新發揚同舟共濟,頑強拚搏的香港精神,專心致志謀發展、求繁榮,則更是最終實現「香港人可以管好香港」,不負鄧公重托的關鍵。

 香港人喜歡以「獅子山下」來標榜香港精神。一九七三年,系列電視劇《獅子山下》開播,真實細緻地反映了當年香港草根階層的生活狀況,反映了他們那種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共鳴。從此,「獅子山下」便成為香港精神的圖騰。憑著「獅子山下精神」,香港人在逆境中團結奮鬥、和衷共濟、守望相助及包容和諧,創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寫下無數的傳奇故事。

重新發揚「獅子山下精神」

 無論是霍英東還是李嘉誠,也無論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前財政司長梁錦松還是時下位居特區政府第四把手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他們的奮鬥過程,都是一份寫滿了「自強不息」四個大字的履歷,都是一篇飽含香港精神的傳奇。

 他們都沒有顯赫身世,卻無阻奮發圖強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的人生路途皆崎嶇坎坷,卻也無阻憑真才實幹和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而攀上事業高峰。事實上,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二戰的創痕還未消去,滿目瘡痍的香江百廢待興,絕大多數的家庭,都與他們一樣,在貧苦、飢餓中度日,卻又都努力向上,爭取更好的生活。

 我的童年,也曾一家大小擠在山邊用鐵皮和木板搭成的小房子裡,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最好的零食就是別人不要的麵包皮。每逢夏天,颱風總會一次又一次將我家的屋頂掀掉,一家人在風雨中瑟縮寒顫,苦待天明放晴才能重建家園。中學畢業後,我白天打工,晚上進修,歷盡艱辛才在夜校讀完了會計課程。工作多年後將房子抵押給了銀行,借了錢,才開始自己創業。今天擁有三萬員工、近三千個銷售點的企業,一開始連我在內也只有三名搭檔,做成的第一宗生意,是賣出了六雙襪子。至於商旅過程中的跌宕起伏,艱辛困惑,更是銘心刻骨,苦樂自知。

 也正是由於這一代香港人大多經歷過艱難困苦,渡過胼手胝足,奮發拚搏的日子,才能保持永不言敗的精神,或商海揚帆,或苦學有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故事。而從荒蕪的小島漁村,到耀眼的東方明珠;從戰後的一片廢墟,到今日的廣廈如林;從經受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到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今天的成功,也正是由無數的「獅子山下的故事」連綴而成。

迎接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當然,社會發展,環境改變,香港的下一個十年,同樣會面對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然而,只要中央對香港的支持不變,只要香港精神猶存,只要香港能夠將自身的發展與整個中國的進步緊密相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香港新的十年,必將更加輝煌。原載《人民政協報》(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