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金庸 主權回歸十周年 港人要學好中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20]
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圖:資料圖片

 10年前金庸曾說過,「最好是6月30日晚上睡覺,第二天醒來,除了英國旗變成中國旗,其他甚麼都沒變。」他對香港的願景是「馬照跑、舞照跳」。

 邁進香港回歸10周年的最後10天,回歸氣氛越見濃厚。在這個時刻約訪金庸,問起10年來香港社會變遷,他淡然一句:「基本上沒有甚麼改變。」

 不變的,還包括金庸作品銷路,在香港和內地依然熱賣,同樣繼續影響中國一代代愛好閱讀的年輕人。

 變了的,是金庸更加看清楚香港的不足之處——港人要學好中文,始能和內地競爭。

全世界都在學中文

 金庸去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完成碩士學位課程,回港後,近來在家忙於繼續修讀博士學位;還有,希望繼續修改自己的作品。

 「魯迅說,把不要的字改掉,改到二十次,文章就好了。我現在只改了三次,有機會的話,還要改四次、五次。」新修訂完成的「金庸全集」早已上市,金庸對文字的執著同樣沒有改變。

 「中國文字本來是很好的,後來西化了,變成不中不西的文字。我現在就要把摻雜西化的東西完全去掉,改成純中文。這樣的改動,不容易呀。」如此一改,香港讀者不習慣吧?

 金庸豪氣地對記者說:「香港(銷書)不重要。中國多少人?中國十三億人,香港一千萬都不到。我的書在內地銷三億、四億,香港銷幾萬本,不重要。」

 回歸10年,金庸體會最深的,是港人的不中不西文化會吃虧。中國文化強勢日益突出,香港中國人如連中文也掌握不好,競爭力將大大降低。「香港最迫切是把中文學好。現在全世界都在學中文,但香港人不懂內地文化,卻以為自己很不錯,其實香港比起內地差得多。香港人中文不通,英文也不好,如果有好的東西可以再發展,文化就是雙方的互相交流。」

 金庸強調中文重要性之餘,似乎對英文的「重視程度降低了」。他說,「現在香港和內地的文化交流機會很多,慢慢就會有更多結合,兩地文化關係越來越密切,慢慢地,中學時英文就不重要了,都要教中國的歷史、地理。現在是回歸十年,但到五十年時,文化交流更密切,香港的小孩子不一定要像今天那樣緊張學習英文了。」

 但金庸認為,中文必定要更好。按照他老人家的見解,如果我們要把「競爭」二字表面化,學好中文便該是香港人將來的「競爭力」。

何處蠻夷 何處華夏

 金庸如今在家中鑽研博士論文,研究的仍然是讀碩士時的課題:「唐代的皇位更迭」。

 「唐朝祖先是鮮卑人,但受漢化影響,因此皇位繼承和游牧民族不同。」金庸說,游牧民族的兄死弟及,與農耕民族的父傳子方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於是他研究唐高祖、唐太宗等,從初唐入手,看這個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如何將思維轉化成農耕社會的思考。

 「但唐朝是專制政權,權力集中皇帝一個人手裡;到了明朝就更加專制了,清朝也一樣。」各朝代的統治者都認為,專制容易統治,這是中國政治的大毛病。

 選擇「皇位更迭」為研究對象,金庸說,這不是他一開始想做的題目。進修碩士學位,他先提出的研究課題,是「匈奴與匈牙利」的關係,負責面試的教授指出,金庸的知識面不夠廣,不懂得法文、德文,沒有看過兩個國家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著述,對此也沒有新的看法提出,不能做。

 金庸後來欲改題目為「西藏與大理國」的關係,但他同樣不懂藏文,亦不懂蒙古文,這個題目也不能做。要研究宋史,但沒有新的觀點。想來想去,他只得做「唐代皇位更迭」。

 「在劍橋讀書,最重要是有沒有新的看法(論點)。」中國人數理化是強項,提出新學術見解卻有所不及。「我前幾天到香港大學演講,談中華民族的探源,其實誰是蠻夷誰是華夏族,不是看你的血統,而是看部族的文化。你接受了蠻夷文化,就是蠻夷;你雖身處南蠻北狄,但接受的是華夏文化,那你就不是蠻夷。」

與香港社會脫節了

 地處嶺南的香港,該是蠻夷還是華夏文化?記者也搞不太懂。即使從考古研究中可以發現很多秦、漢古文物,印證了香港歷來頗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香港文化都是內地來的。」但提起來,金庸卻更嚮往內地深厚的文化內涵,即使他曾經擔任過大學教職的浙江,在金庸眼中,也比香港要好。「浙江好得多。」他說。

 但金庸也不諱言,「我與香港社會有點脫節了,廣東話也講得不好了。」他通常只呆在家中讀書,專心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閒時出外吃飯,到處逛逛,但也以住所附近為主,最遠的,是到南丫島。

 「我在南丫島買了一間小屋,星期六星期天會過去住兩天。」外面的世界,埋首研究「唐代皇位更迭」的金庸,已無暇顧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