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余黎青萍:無悔推行母語教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1]
放大圖片

 ■余黎青萍表示,推行母語教育政策時的確有壓力,但她深信政策對學生有利,故絕不退縮。本報記者李志樑攝

 余黎青萍現時的身份是申訴專員公署副申訴專員,與教育風馬牛不相及。但大家或許忘記了,她在96年起至98年近3年,曾任職教育署署長,全力推動小學全日制、嚴打違規補習社,而討論、研究了十多年的母語教學政策,亦是在其任內落實,被視為是回歸後,本港最重要的教育措施之一。回顧母語教學廣泛植根本港學校,至今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余太表示,事實證明母語教育政策的理念正確,學生的會考成績有進步就是最佳證明,作為當時的政策執行者,她做了該做的事。

盼扭轉「中英夾雜」情況

 本港於80年代已提倡廣泛推行母語教學,但響應者少,傳統使用中文教學的中文中學約70多間。余黎青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至90年代,有些學校出現一些「中英夾雜」、「不倫不類」的Chinglish,至96年余太出任教署署長後,政府希望將有關情況扭轉,故同年施政報告提出強制性的教學語言政策指引,97年公布詳情,98年正式實施,母語學校增加了3倍,從此成為主流。

 由於落實政策時剛回歸不久,不少人認為政府以政治作考慮,但余太強調,「這與政治一點關係也沒有。」她指出,政府於70年代推行九年免費教育,由於教育其後開始普及,不是只限於精英才能受教育,故當局要選擇學生最容易理解的語言政策,讓整體的學生都能好好學習,「如果同學每日都只是忙於查(英文)字典,這只會令同學不愛讀書。」政府期望,在母語教學下,學生可以打好學科根基。

當年收到二千多抗議信

 推行新政策時,作為政府高官,少不了面對反對聲音,而當年教育界就母語教育政策的反響,令人印象難忘。余太憶述指,當時各界都表態支持母語教學,「但個個都話要實施就不要在我學校做。」其後不少學校不滿要轉成中中,部分申請上訴,群情洶湧。余太指出,「最難忘的是收到2,000幾封抗議書,滿滿的堆在紙箱之內。」那時她不禁要問,「為何一項德政,會有這麼多人有不同意見,是否我做得不妥善?但我肯定我做的不會違背良心,我覺得正確的才會推動。」

 她承認﹕「當然有壓力……師生、家長都表現激動,意見好激烈。」最後當局作出了改動,包括設立上訴機制,回應教育界訴求。

讚鄭慕智處理申請果斷

 此外,余太指當時的教委會主席鄭慕智負責審批學校申請成為英中,處理百多個申請時,態度十分果斷,「他真是居功至偉呀!」其辦事能力令余太大表讚賞。

 98年11月離開教育署,至今已經近9年,余黎青萍至今仍堅信,港府對母語政策的取態正確,「不過家長總是覺得英中好聽一點罷了。」中中會考成績水平上升,就是最好的證明。故她坦言,負責推銷及落實母語政策,「至今無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