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人? 香港人? 身份認同十年之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6]
放大圖片

文:張曦、陳雪玲

 大多數的香港人持有香港特區護照;愈來愈多學校都會升國旗、唱國歌;很多香港人的普通話說得愈來愈好……在某程度上,這些現象都表明了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愈來愈深。

 身份認同一直是香港人面臨的深層文化問題,所以97年回歸,其實是香港人身份認同進入新時期的轉捩點。回歸十年,公民教育下的香港青少年,是否已「確立」中國人身份,培養了愛國情緒?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及其研究小組,曾在1996及2006年進行調查,訪問本港13,000多名平均年齡15歲的中三至中五學生,探討他們社會身份認同的變化及態度的轉變。

對國家認同感增強

 研究發現,在這10年,本港青少年認同自己屬於「中國人,其次才是香港人」雙重身份的人數增加了41%,而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單一身份的則大幅下降:

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國人

 1996年:40%  2006年:39.4%

香港人

 1996年:33.9%  2006年:28.7%

中國人,其次才是香港人

 1996年:15.8%  2006年:22.3%

中國人

 1996年:10.4%  2006年:9.6%

 (受訪人數:1996年是9,226人,2006年是3,993人)

 本港學生調整了對中國政治及經濟的評價,對自己和香港前景的信心都有所提高,並開始把國家民族的承擔與擁護國家政策聯繫起來。調查中,以7分為最高分,學生認為香港的政治力量較國家強的分數,由96年的4.3分下降至去年的3.7分,香港經濟力比國家強的同意程度由5.7分急降至4.4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亦由3.9分上升至4.4分。

 林瑞芳表示,可能因為這些評價提高了,香港青少年明顯調低了在公眾場合批評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或社會的意願,由3.3分下降為2.7分。而認為「香港人較內地人優越」的,亦從5.4分略降至5.2分,正如近日港大的另一份研究報告,高達6成香港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將在未來10或20年內被內地大學生超越。

負面態度仍普遍

 不過,受訪者對於作為香港人的自豪感,十年來都在5.05分的高位,明顯勝過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而根據上述四種身份認同的整體人數比例來看,青少年「香港為首」的心態始終未變。對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評價,在十年內比較穩定,沒有明顯改觀。

 值得關注的是,和1996年的青少年相比,2006年的青少年對內地人的負面態度更甚,並且更不願意與內地人建立良好關係。在兩地人的信任度上,信任香港人遠多於內地人,對香港人的態度比內地人親善,甚至很大一部分認為,香港人較內地人優越,並傾向認為中國人不及西方人。

 林瑞芳認為:「可能他們對內地人還抱有『井水不犯河水』之感,雖然在公開場合批評內地人的人數減少,可是與內地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港生同樣減少了,這是值得重點思考的問題。」

出生背景帶出差異

 為了更了解本港中學生的想法,記者特別訪問了兩位中學生。就讀於赤柱一間中學的中三學生王同學,在香港出生,但父母十多年前已從內地移民來港,目前內地也有親人。

 「我是中國人,其次才是香港人。」王同學說在這十年,看到內地經濟及政治地位日益強大,自己對中國的悠久歷史及深邃文化更感自豪,若有機會還願意去內地唸書。「內地學生的基本功比香港學生紮實,香港學生偏向國際化,兩地文化各有不同的優勢。因為感情上對香港有著自豪和認同,平時看到內地負面新聞較多,會信任香港人多些,但也非常願意和內地人交朋友。」

 在北角讀書的中四學生羅同學,以「香港為首」的心態就頗為「典型」。一家人都在香港土生土長,平日去內地機會不多。她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其次中國人」,並為自己的「香港人」身份而自豪,覺得香港人比中國人優越,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優越。

 「西方人注重禮儀,講文明,而平時看到很多內地的負面新聞,比如假奶粉等食物安全問題,也看見過亂扔垃圾、大聲說話等不講文明的行為。」

 正如林瑞芳提到的,家庭背景也會導致身份認同感之偏差。但無論如何,調查反映出本港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正在積極改善。「如果我們希望香港的青少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將鼓勵他們對中國人的身份做怎樣的探索?我們期望他們認同的是甚麼?如果希望他們愛國,會鼓勵他們以怎樣的方式愛國?希望他們愛護和效忠的是甚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