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領
黃梅天,連日陰雨,天氣潮濕、悶熱,不禁使人想起天貺節。農曆六月六是天貺節,在古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後來「破四舊」運動興起,這個節日基本上淡出人們的生活,只是還有一些風俗殘存於局部地區。
大凡流傳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都與節氣和自然變化相關,天貺節也不例外。農曆六月是一年的高溫多雨季節,也是動物繁殖增長最為旺盛的季節,百蟲滋生,因而是民間的「蟲王節」。古代蝗蟲是最大的農業災害之一,人們一方面積極捕蝗,如利用火燒、以網捕捉、用土掩埋、眾人圍撲等方法,盡力消滅蝗蟲;另一方面則祭祀蟲王,如青苗神、劉猛將軍、蝗蝻太尉等,都是各地供奉的蟲王、蟲神。有的地方還利用各種巫術手段驅蟲。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過「火把節」,其實這種活動也是由驅蟲演變而來的。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不同,六月六又成為一個祈求平安、豐收的節日。一般北方祈雨,南方掃晴、掃天、驅雲。同時在這天山東又是麥王生日,要舉行東嶽廟會;東南沿海則是海蜇生日,人們祈雨,認為當天下雨海蜇就會豐收。各地都還有洗象、洗牛、洗狗、洗貓等風俗,其實也是為了清除牲畜身上寄生蟲,健康度過夏天。
關於天貺節的「天貺」的來歷,傳說道教元始天尊在這天賜書於人間。「天貺」即「天賜」的意思。這種說法北宋最為有名,並且由皇帝規定了節日。民間傳說九天玄女賜給宋江一部天書,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濟貧。而最為著名故事,源自於北宋真宗皇帝趙恆。《宋史.真宗紀》曰:「真宗四年,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真宗三年,遼國軍隊大舉南侵,直逼北宋都城開封。宰相寇准力主抗戰,迫使真宗到澶淵(今河南濮陽)督陣,大敗遼軍。初戰告捷後,真宗無心再戰,苟且言和,與遼草草簽訂史稱「澶淵之盟」的不平等條約,朝野上下一片唏噓。為平伏不滿情緒,達到「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目的,真宗採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的建議,決定偽造「天書」並封禪泰山,於是在京城和泰山接連出現了「天降天書」的祥瑞。借這個緣由,真宗於公元一○○八年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並在次年在岱廟建造規模宏大的天貺殿,答謝上天惠賜之恩。宋真宗偽造天書,封禪泰山是一場鬧劇,卻給後人留下了峻極雄偉的天貺殿。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大殿內東西北三面繪有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畫面通過描繪泰山神出巡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的威嚴氣派,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河南民諺說:「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乾,連陰帶晴四十五天。」傳說當天是龍曬鱗的日子,此時從佛寺、道觀乃至群眾家裡,都有曬衣物、器具、書籍的風俗。其實是與當時處於盛夏,多雨易霉的氣候有關係,只要遇到晴天就進行暴曬。民間諺語「六月六曬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相傳風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獎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乾,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暴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關於「曬龍袍」之說,在揚州有個傳說,乾隆皇帝揚州巡遊在六月六恰遭大雨,只好將濕衣曬乾再穿。由於六月六是天賜神書之日,又是曬經的吉日,因此又有「翻經節」、「曬經節」之稱。民間也在這天翻曬圖書,所以稱「曝書節」,民間也有「翻經會」習俗。
此外,在農曆六月六天貺節還有不少說法和娛樂活動,如廣東地區有划龍舟活動;在山東地區認為農曆六月六日是荷花生日,在節日期間賞荷、採蓮,市場上還大量出售荷花玩具;婦女、兒童還喜歡用其花汁染指甲;江蘇東台縣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習俗和說法;有的地方還有藏井水、避邪求福、祭祖先等風俗。
六月六風俗中流傳最為廣泛的當屬「姑姑節」,女兒回娘家。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孤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為父親報仇,殺死孤偃。女兒知道後,星夜趕回娘家報信。孤偃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他不僅沒有責怪女婿,還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把女婿、女兒接回家裡,閤家團聚。後來這個風俗傳到民間,逐漸成了婦女回娘家的節日,又稱姑姑節。這些傳說和說法看似頗有道理,其實那是因為農曆六月是個農閒季節,為農耕社會的人們提高了休閒的條件,為女兒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條件。附會傳說只是為了傳達一種道德理念而已。
天書賜福、祈福驅邪、休閒娛樂……傳統的節日順應了自然之道,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天貺節快到了,天晴了要曬曬衣物、書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