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來鴻:解密百年香港(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7]
放大圖片

陳雪玲

 香港,是一本難讀的書,在研讀這艱澀的書的同時,腦海中往往會浮起一連串的問題:鴉片戰爭時,中國的GDP在世界上佔的比重還高於現在,為何清政府會如此不堪一擊,甚至將香港拱手讓人﹖條約簽訂時,中英雙方所指的香港到底在是哪裡呢﹖80年代時,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當時英國的經濟實力還在中國之上,既然不是全無籌碼,為何中國能不用一槍一彈就可以收回香港﹖現在,我們就來開卷解讀香港百年之謎。

 要探討香港的問題,我們先要知道「哪裡是香港」。原來在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對「香港」的詮釋各有不同,根據16世紀明代的文獻和清雍正年間的地圖,都指出「香港」是現在香港島外面的一個小海島,即鴨𡘾洲,在中方來說,香港從不是整個島的總稱。但在英國人的認知裡,香港就是整個島(the island of Hong Kong),在1817年和1838年英國人繪製的中國沿海地圖中,整個香港島也標記著「Hong Kong」,英國人所理解的香港十分清晰,他們想要的是整個島嶼。

 香港開埠的序幕是由英國的炮戰拉開的,一場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大門的同時,亦令香港成為英艦的停泊口岸,自始香港和英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根據倫敦解密檔案,英國捍衛香港的立場原是異常強硬,在60年代甚至計劃一旦北京強行收回香港,英方將不惜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可是,1967年的香港暴動改變了一切,在1967年5月17日,英國外交大臣給當時香港總督戴麟趾的電報中表示:「或許我們撤出香港的時刻已經到來。」面對英方漸漸軟化的態度,中國實行「敵退我進,寸步不讓」的政策,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透露,前港督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時,解放軍依照鄧小平「一點軟不得」的指示,做好應付突發情況的準備,必要時「一槌砸死」,以非和平的方式進駐香港也在所不惜。

 在中國方強勢下,1997年第一屆特區政府宣誓就職,而香港的歷史亦翻開新的一頁。回歸時,美國《財富》雜誌的封面故事為「香港已死」,但十年後的今年,該文章的作者已經過身了,但他的「預言」依然沒有成真,據美國花旗銀行在2007年2月的調查顯示,香港百萬富婆的人數超過百萬富翁,有27萬4千人的流動資金超過100萬,平均每20個香港人就有一人腰纏百萬。事實證明,就算有再大的風浪,香港都不會死,因為每當風浪過後就有晴天的出現,有學者甚至稱這情況為「香港現象」。

 (資料由亞洲電視提供。《解密百年香港》逢星期一至五晚十時三十分,於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