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這些日子,談論普選,是一個熱門話題。
香港有香港的情況,香港的普選應有適合香港情況的方式,我這裡不談香港現在的普選,只是想到一個想了許多年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沒有普選領袖這回事,君主世襲,幾千年竟然就這樣過來了。出現暴君昏君的時候不少,因此暴力革命也不少。可惜革命以後,又是君主制。中國社會自己沒有產生民選制度,到了清末,才從西方借鑑,推行西方民主。
儒家思想是不是幫助了君主制度呢?似乎是,又不全是。儒家思想主張有等級,各個等級的人做好自己的本份,構成一個穩定的社會。就是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個君主坐定了君位之後,會發現儒家思想是很有用的。但其實,不是君主制,儒家思想一樣有他的作用,任何制度都需要有一套社會秩序,儒家思想就有其存在價值。(儒家思想主張,人的發展歷程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應該好好修身,家庭應該健全,再進一步,有才能的人可以治國,平天下。哪個社會制度都應該有這樣的秩序。)
儒家主張「君君臣臣」,可見承認了君主制度。但事實上,儒家並沒有主張君主一定要一姓世襲,《論語》、《孟子》中是找不到君主一姓世襲的理論的。如果有,奏始皇大概不會焚書坑儒了。
反過來,儒家卻主張君主要做得好,「君君」,君要能承擔起君的責任,君才像君。君主如果做得不好,就要「易位」。《孟子》上這樣明白提出,可惜未能建立起和平易位的秩序。
長時間以來,我就在想這個「易位」論。
歷史上,要君主易位,就是發起武力革命,改朝換代。但是,既然萬眾普遍有意見,如果能夠在這時候,就用投票的方式另行選一個,行不行呢?
我覺得,如果普選忽然來到了我面前,不知從甚麼地方忽然出來了三位五位候選人,你要我選擇一位投信任的一票,我真不知怎樣判斷。但是,如果這些人已經工作了若干時候,要我投一票決定他是不是可以做下去或應該「易位」,那就應該完全做得到了。如果儒家這個「易位」思想,能夠發展成為一套制度,那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多年前,在一次閒談中,談到選舉,我說,我認為先讓人們有這種罷免權更重要。一位朋友大笑說,如果那個人不是你選舉的,你又怎能有罷免權呢?朋友是個十分熱心推行西方式直選的先進分子,他心中只有「一人一票選舉」的規則。不過我想,甚麼規則,還不都是人定出來的嗎?我覺得我這個想法並不怎麼可笑。
民主選舉,一人一票,很好。但是民主是「眾人之事」,有投票權的人最好能有思考「眾人之事」的胸襟,才能選擇合適的人選。儒家思想,在個人的「修身、齊家」過程中,多少學會了從多角度看問題,然後才談得上「治國、平天下」。如果有選舉制度,制度中包括多一條,當選者在任期的中間,一定要再接受一次再肯定(或「易位」)的投票,那是不是更能真正體現民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