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緣隔一重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4]

崔瑞萍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國古代的婚姻裡,是一條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為人子女的只有遵守,沒有反對的權利和自由。且不說定婚結親要由著父母去尋那「門當戶對」的乘龍佳婿,婚後還有公婆的「七出」條例等著對付你對婚姻的抗爭,婚姻自由在古代社會是不存在的。世上傳頌千古的愛情,多半和為愛抗爭有關。君不見,婚前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化蝶抗婚;君不見,婚後有焦仲卿和劉蘭芝悲歌高唱「孔雀東南飛」——即便反抗,終不過是用殉情一類極端的結局來成全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故事美麗,卻讓人心淒涼得絕望,彷彿秋夜中極冷的寒雨,「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當然也有成功的,最著名的便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曲琴挑成了千古佳話,可是私下裡,大家都知道那是個神話,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創造神話呢?

 在古代的愛情裡,緣份,總是隔著父母之命這難以逾越的一重山。不過呢,幸好還有一些洞曉世事的明白人,不肯去幹這些違背人性的昏頭事。在兒女們一輩子的婚姻幸福面前,此一重山的意義別有滋味,奈得人久久咀嚼。

李林甫的擇婿窗

 不管是大奸大惡還是聖人賢士,在兒女之情上都不能免俗。魏晉名士王衍喪幼子,悲不自勝。山簡勸他說:「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衍回道:「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於情。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情之所鍾者,奸惡如李林甫也有「虎毒不食子」的一面。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不管是普通的雨露之家還是地位顯赫的高門大族來上門提親,李林甫從不輕易答允。其實,李林甫心中自有算計。李林甫「自以結怨於人,常憂刺客。竊發重扃復壁、絡板甃石,一夕屢徙,雖家人不知之。」大興土木防刺客之餘,他順便就在廳事壁間開闢了一方小小的窗格。外面看來就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博物架,放置著各種珍品寶物,還幔以絳紗。其實呢,他「常日使六女坐於窗中,每有貴家子弟入謁,林甫即使女於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有這般開明的老父,再不能覓得如意郎君,恐怕就只能怪月老昏頭死活不肯牽紅線了。

王安石的家規門風

 或者是身為一國宰輔的緣故吧,這些非常之人對很多世事看得更為透徹和明白。王安石身為朝廷重臣,不僅對國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自家的家務事上也不拘常禮,所為之事即便置之今日也令人咋舌不已。

 王安石之次子王雱患有精神病,他娶同郡龐氏女為妻,婚後第二年生了兒子。依常理論,家有弄璋之慶是難得的大喜事,做父親的高興還來不及呢。孰知王雱不知怎麼就覺得孩子貌不類己,千方百計想殺掉他,最後孩子竟然被嚇死了。他還和妻子天天打打鬧鬧,日子過得沒有一天安寧。王安石知道自己兒子有病,也知道兒媳著實委屈。這位不拘一格的宰相果斷決定:讓兒媳離婚脫離苦海。這且不說,他還怕兒媳擔當「被休」的惡名,竟然自己親自幫她挑了女婿讓她嫁過去。

 這還不是王安石唯一驚世駭俗的舉動。是時有工部員外郎侯叔獻者,乃是王安石的門人。侯叔獻娶魏氏女為妻,而這位夫人是個名副其實的悍婦。叔獻死後她更加囂張,甚至還「幃箔不肅」。這還了得?自家兒媳都嫁得,門人的家事豈肯坐視不理?一紙奏書,王安石硬是把魏氏逐歸本家。這兩件事一時廣為流傳,京師有諺語曰:「王太祝生前嫁婦,侯工部死後休妻。」

 王安石對眾人的議論報以一貫的微哂,正像他在詩作《眾人》中表白的:「眾人紛紛何足競,是非吾喜非吾病。頌聲交作莽豈賢,四國流言旦猶聖。唯聖人能輕重人,不能銖襾為千鈞。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他不計較自己「蜂採百花成蜜後,無比辛苦為誰甜」還要擔當惡名,他更慈悲於兒媳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要痛苦於「花鳥總知春爛縵,人間獨自有傷心」的悲慘世界,也絕不能放任門人在黃泉之下還蒙受羞辱。他只在乎自己內心的清靜——

 那些他關心和愛過的人,可以再沒有屈辱的忍耐,沒有痛苦的無奈,沒有心酸的悲哀。對生的愛,對世界的戀,在真正屬於自己的日子裡有了新的內涵。人間和天堂,又有什麼分別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