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風雨滄桑秋瑾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4]

陸茂清

 七月十七日「文匯園」《百年回看鑒湖女俠》文末講到,秋瑾遺骨被安葬在美麗的西湖之濱。「埋骨西泠,與岳武穆相鄰」, 是鑒湖女俠生前留下的遺願,然而由於清廷殘暴,竟容不下三尺孤墳,靈柩轉輾於紹興、杭州、湘潭……新中國建立後,又曾遭不公正待遇,前後竟是十一葬十遷!真是風雨滄桑,一言難盡皆悲秋。

 一九零七年七月十五日(農曆六月初六),秋瑾在紹興遇害。秋氏家人因害怕遭株連躲了起來,一時無人收屍, 有大通學堂洗衣女工,感於平時受秋瑾善待照應,深夜裡將女俠遺體包裹了送往善堂。善堂施捨薄棺一具,草草掩埋在臥龍山北麓星羅棋布荒塚群中。

 兩個月後,秋瑾的兄長秋譽章回了家,因不忍妹妹草葬山腳遭雨淋水浸,僱請了土工數人,將棺材轉移至常禧門外嚴家潭殯舍暫厝,準備待風聲平緩後,另行擇地安葬。

 然而時不幾天,殯舍老闆得悉這是「亂黨」頭目秋瑾的棺木,擔心受牽連,找到秋譽章,不容分說限時取出。秋譽章只好把妹妹靈櫬搬去大校場邊荒地,支架蘆席幾片,遮掩日曬雨打。

 十一月初,秋瑾的盟姊妹徐自華、吳芝瑛,相約了成全女俠「埋骨西泠」的遺願。在西泠橋堍選定墓址,破土動工。一九零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徐自華等護送著秋瑾靈櫬自紹興到杭州,經蘇堤六橋至墓地入土。

 當年秋天,來杭城的清廷御史常徽發現了西子湖畔的秋瑾墓,奏請削平,毀屍滅跡,朝廷准奏,令浙江巡撫增韞辦理。徐自華與吳芝瑛利用各自特殊關係多方運動,增韞終於傳下話來:「秋墓削平不可更改,棺材可由秋氏家人取去,不許再葬杭城。」秋譽章把秋瑾靈櫬遷回家鄉紹興,花錢又費盡口舌,仍然寄放在常禧門外嚴家潭殯舍。

 為時不久,殯舍老闆老調重彈秋瑾是革命黨頭目,屍棺長存殯舍殊多不便,催促秋譽章搬走。秋譽章求得秋瑾夫家同意,於一九零九年十一月將秋瑾棺木運往湖南湘潭,與其丈夫王廷鈞合葬昭山石壩子墓地。

 武昌道義告捷,建立民國,徐自華等提議「迎歸秋瑾靈櫬還葬西泠」,遂前往湖南聯繫,不料湖南革命黨人與王家均不同意。後由中華民國政府裁定「安葬西泠,極為允當」,秋瑾遺櫬得以遷返杭州。女俠遇難六周年之際的一九一三年六月初六(公曆七月九日),重又安葬在西泠橋畔。

 改朝換代,新中國建立後的一九五六年,秋瑾墓列為一級文物,得到妥善保護,享受歲時祭悼。然而好景不長無緣長埋青山了,一九六四年時強調階級成分,還有人說 「不能再讓死人佔據美麗的西湖」,女俠遺骨被裝進陶罐,遷葬去了雞籠山。

 一九六五年初,秋瑾墓由雞籠山遷回西泠橋邊原葬處,改為圓丘墓,墓表石刻馮玉祥將軍早先題聯:「丹心已結平權果;碧血常開革命花。」那是周恩來總理得知後出面干預,指示在西泠橋堍恢復秋墓。

 「文革」風雨起,長眠地下屬資產階級革命家的秋瑾也難倖免,陵墓被平毀,遺骨再次遷移雞籠山。

 十年後撥亂反正,秋瑾的孫女王玉琳、王家梁寫信給「人大」副委員長鄧穎超,大意謂,祖母陵墓被毀,遺骨不知去向,希望能為掃墓提供方便。鄧穎超至為重視,批示相關部門尋找到了秋瑾遺骨。經杭州市政府規劃投資,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日前夕的一九八一年九月間,劍湖女俠重歸她生前理想中的西泠橋堍「與岳武穆相鄰」。所不同的是,先前的墓地,均在西泠橋東,如今搬到了橋西。

 墓塋以花崗岩築砌,呈方座狀,高一點七五米,正面嵌一小長方大理石,上刻孫中山先生所題「巾幗英雄」四字。墓頂聳立著漢白玉雕塑的秋瑾立像,立像頭梳髮髻,上穿大襟唐裝,下著百褶散裙,左手叉腰,右手柱劍,風姿颯爽目視前方。

 古今中外名人墓遷屢見不鮮,然如鑒湖女俠墓那樣頻頻遷移十次者著實罕見。但願今後風雨不再,秋墓永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