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一些政客希望「製造民意」,要率領市民一同向政府呈交所謂的「標準答案」,以圖阻礙今次諮詢結果的可信性,這些行為不單反智,甚叫人反感,也是公然違反民主的基本意義,為香港人樹立極劣之榜樣。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也敬告各方友好,不要像時下補習天王般,給個標準答案了事,我們需要真真正正的諮詢和討論,而非盲從附和,做點頭的愚民。
政制改革是一場民意的決戰,這個說法並不誇張,皆因政府和泛民主派在政改方面,手中所握籌碼多少,端視民意是站在哪一邊。是以近日不同團體也不約而同的為政府所推行的政制發展綠皮書進行了各自的民意調查,結果雖然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也能帶出些中心思想、核心民情。
據中大亞太研究中心所作的政制發展民意調查顯示,逾半數被訪者認同,若中央的取態是2017年才合適推行特首普選,他們是支持在2017年後才落實普選特首的。這個結果和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差不多,也和早前港大的民調結果相吻合。香港研究協會的民調結果指59%市民是贊同2017年或以後才有特首普選的,而港大的民意調查也顯示,53%市民是支持2017年或以後才有特首普選的。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年,我想,大部分香港人都應學懂如何維繫和中央的關係,而不是自把自為,自以為是。我敢說,香港人已從理想走到務實了。
調查更顯示,《政制發展綠皮書》指「香港的政制發展須達至普選的最終目標是根據《基本法》,而非《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訂定的」,四成七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表示「不認同」的只佔二成八,而表示「無意見」的則有二成半。由此可見,回歸十年以來,香港人愈來愈尊重中央的想法,及基本法的規範,並以他們作為抉擇時的重要參考。
中央取態是市民的考慮因素
不同民調似乎對普選行政長官的時間表意見不一,一些說大部分支持在二○一二年便有普選,有些則說二○一七年。但是中大和香港研究協會的民調都指出,被訪者是會尊重中央的取態,如果民意調查的問題前加上:「如果中央較傾向二○一七年才普選行政長官」,民意又會怎樣演變?是否和現在的民意調查結果不盡相同呢?
是以中大的調查便考慮到這點,追問那些認同2012年普選特首的受訪者,問若中央政府認為2017年才較適合普選特首,他們會否接受。結果發現有61.4%回答是接受或非常接受的,而回答不接受和非常不接受的只有34.4%。可以這樣說,雖則普遍民意較傾向2012年普選特首,但當加入「中央政府的可能取態」時,民意結果便大不相同。總體結果也就是高達53.9%的受訪者是贊同2017年才普選特首的,當中21.5%是直接支持2017年普選特首的,因著中央的取態而接受2017年普選特首有32.4%。
政客曲解民調誤導市民
兩個調查同時發現約七成受訪者認同中央政府在香港的政制討論上擁有憲制權力,即最終決定權。可以這樣說,問卷調查的設計,對民調結果有重大的影響。
事實是一些政客為圖方便,或是希望得出對自己有利的結果,便把現實情況過於簡單化,變相在曲解民意,是不能真正了解市民所思所想的。民意調查不能忽略市民可能因為妥協而會作不盡相同的選擇,所以要小心及嚴謹地釐定問卷問題。事實上,政客濫用及曲解民調也非甚麼新鮮事物,有些是誤導市民,把普選一事簡單地二分化,例如把選舉行政長官變成一二或一七任擇其一,而忽略當中是一二、一七、甚至二二的可能性。硬要市民由選擇題,變成是非題。這種做法,真教人搖頭嘆息不已!
「標準答案」違反民主
除此之外,一些政客還在「製造民意」,要率領市民一同向政府呈交所謂的「標準答案」,以圖阻礙今次諮詢結果的可信性,這些行為不單反智,甚叫人反感,也是公然違反民主的基本意義,為香港人樹立極劣之榜樣。我們的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也敬告各方友好,不要像時下補習天王般,給個標準答案了事,我們需要真真正正的諮詢和討論,而非盲從附和,做點頭的愚民。
無可否認,這次的《綠皮書》給予市民多個選擇,無非是不希望市民簡單地兩極化問題,非黑即白。以行政長官普選時間表為例,一、二○一二年達至普選,二、二○一七年達至普選;三、二○一七年以後達至普選。這樣是希望給市民思考的空間,是應當的做法。筆者實在不希望民主派人士走回頭路,還你們的選民選擇的權利及空間,否則就和獨裁無異,哪有資格談民主?推介所謂標準答案的做法,已足以叫民主派人士喪失他們的道德高地。我們要的是真的諮詢,知道真正的民意取向,而不是捏造民意,希望我們市民真真正正的聲音能被政府聽到,也希望政客能夠真正尊重民意民情了!(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