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隨想國:閱讀于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18]

興 國

 第一次讀于丹,是在敦煌的旅途上,剛好在書店裡看到這位「國學超女」的書在熱賣,於是買了她的《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看了前書的前幾頁,只覺得她寫得很淺易,適合年輕人閱讀。回到香港後再閱讀兩本,發覺前書基本上是一本講故事的勵志書,有點像美國的《心靈雞湯》,而莊子也是如此。怪不得學者對她的書有不同的意見。因為她是用現代最流行的語言來書寫《論語》和《莊子》。

 易中天的《品三國》基本上也是這樣,因為他的敘述中,用了不少流行曲的句子,比如劉備對諸葛亮的喜歡程度,就像老鼠愛大米。我想,這就是于丹和易中天的講座和書那麼受歡迎的原因吧。我想,他們的書主要是在年輕人的市場上熱賣,在學者或者讀過原典的人之中,很難成為他們的忠實讀者。

 這使我想起閱讀原典的重要性。不少學者,甚至是我中學時代的中文老師,都要我們直接去閱讀原典,從原典去吸收養份,而不是先去讀別人對原典的解釋。當然,如果讀到解釋後再去讀原典也是一種收穫。最怕的就是不再閱讀原典。

 就好像于丹的書,如果啟發到讀者想去直接看《論語》和《莊子》,功勞就大了,最怕的就是讀者以為不必讀原典了,以為于丹的說法就是這兩本書的精神所在。當然,這樣的想法也無不妥,因為于丹是站在勵志的角度來啟發青年的。不過,如果讀者能繼而去看原典,收穫和啟發以及學識,當能更上層樓,而不會流於通俗與世俗。

 只是,世界的趨勢,似乎是往更通俗化的方向走,奈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