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以史為鑑 反省醫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28]
放大圖片

章 雋

 近日香港最讓人冒冷汗的新聞,醫院打錯針造成病人死亡算是其中之一。威爾斯親王醫院一名醫生,在為身患血癌的女病患進行化療時,錯誤將靜脈注射的化療藥物注入病人脊髓。病患即日出院後,感到頭部不適,翌日往急症室求診,但沒有得到及時搶救,五天後才證實被打錯針,並進入昏迷狀態,最終不幸去世。

 醫生打錯針已是大錯,事後沒有及時認真考慮病患的求助,延誤搶救時間,更是錯上加錯,人為和系統兩方面,都要為此深深反省。反省醫療技能,也要反省醫德。

 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學家希伯克拉底,曾經寫過一篇「醫藥人員誓言」,是西醫史上非常著名的有關醫德的準繩,現在世界各國醫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前都將宣讀這篇誓言,立誓救人。誓言內容是:「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作為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如欲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我願盡余之能力與判斷所及,遵守為病閡謀利益之信條,並結束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與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不與之。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閡謀幸福,並檢點吾身,不作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尤不作誘奸之事。凡我所見所聞,無論有無業務關係,我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

 這信條產生在兩千多年前,但它不是歷史,是活生生的道德準繩。

 近年來一直有否定中醫的說法,理由之一是中醫不科學。但這「不科學」的中醫,在它的歷史上卻有很多先賢專注用心地履行自己懸壺濟世的責任。在中國古代,對醫德的要求就非常的嚴格,古人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也就是說,醫生這個職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醫生一定要是個德行可以讓人信賴的人。

 信賴的第一點,就是醫術。縱觀中國歷代卓有成就的醫學家,無一不在醫術的「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東漢張仲景,年輕時曾從張伯祖學醫,由於他勤奮好學,醫術「精於伯祖」。他生當戰亂頻繁、疾疫流行的東漢末年,他的家族兩百多人,不到10年,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他目睹這種慘狀,於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精心研究古典醫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創立「辨證論治」的綱領,成為中國醫籍的經典,他被後人尊之為「醫聖」。

 唐代孫思邈,幼時多病,從少年時便酷愛醫學,活了一百多歲,多次拒絕朝廷的聘請,在民間行醫,一生「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年過百歲,不顧年邁,繼續旁搜博採,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二書合稱《千金方》,是傳世不朽的醫學巨著,他被後人尊之為「藥王」。

 明代李時珍,祖孫三代行醫,他鑒於歷代本草書訛誤和缺漏不少,因此下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著作。從34歲開始,「歲歷30稔,書參800餘家,稿凡3易」,終於在60歲時編成了《本草綱目》,郭沫若稱其為「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

 醫為仁術,濟世為懷,是歷代名醫的優良傳統。孫思邈說過:「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遇危重病人,要積極搶救,例如戰國時名醫扁鵲,周遊列國行醫,路過虢國,遇虢太子突然發病,昏迷半日不醒,眾醫束手無策,虢君請扁鵲入視,扁鵲通過詳細認真的檢查,對虢君說:「若太子者,所謂『屍蹶』者也,太子未死也。」乃使他的學生外施針灸、砭石,內服湯藥,經過搶救,終於轉危為安。中醫治病,重視整體,望、聞、問、切四診必須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張「先議病,後用藥」,立「與門人定議病式」,充分體現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責的庸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他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就是說庸醫不求實際,只是按照自己所知道的去因循醫治,沒有仔細了解病情就草率開出藥方,根本不會去重視死生大事。

 今天的醫生,與其花時間去否定傳統中醫,不如重新回想一下醫者的責任所在,看一看歷代名醫所恪守的道德原則是什麼,不要再讓悲劇重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