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外學子隨筆:「神童入大學」並不罕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04]
放大圖片

 ■作者在史丹福大學校園留影。

李文俊

 近日香港掀起了一股神童熱;十四歲女狀元何凱琳、九歲數學神童沈詩鈞,還有早前的「星之子」陳易希。「最年輕的大學生」等標題經常出現在香港的各大報章上。

 以前香港的大學總給人一種保守的感覺,很少會冒險嘗試新事物。在中大創校初期,數學系有一名很出色的學生,他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便完成了整個學士課程,後來被美國著名學府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錄為博士研究生,可是由於他沒有在中大完成所有的畢業要求,中大堅持不頒授學士學位給他。後來他連畢業證書也沒有的情況下,堅持到柏克萊深造。這個故事也許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十分出色的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

 香港一向都是以自由著稱,為何大學制度卻比較守舊?這個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個便是「錢」的問題。香港的大學一直也是很依賴政府的財政資助,而且這些資助運用的靈活性很低,因此往往造成了很多浪費。一但有了財政上的依賴,大學的自主權便會降低,在收生等各方面亦需要考慮更多的事情。

很早唸完大學的神童很多

 這十年來香港的大學制度變化很大。八十年代大部分優秀的學生都進了香港大學,隨著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及香港科技大學的崛起,大學間爭奪學生的情況開始出現。有些更會以獎學金、宿舍等等作招徠,為求吸引更多的資優生。年輕的狀元、神童、發明家自然地成為了目標之一。加上近年各大學紛紛開辦一些給中學生報讀的特別資優課程,令到「優質學生」更早接觸到熱心教育的教授們,很多有潛質的學生慢慢被發掘出來。

 這無疑是香港教育的進步,可是很多事情亦需要小心處理。大學要收一個「有名」的學生很容易,代價或許只是一個學位跟數十萬的獎學金。另一方面,一個錯誤的決定有機會毀掉了一個學生的一生。做最年輕的大學生,跟一個正確的選擇,從而踏上成功的路,哪一樣較重要?

 「神童」其實也不是那麼罕見的。在外國很早便唸完大學的神童比比皆是,如二十歲便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陶哲軒,我在史丹福大學也認識一位十八歲便唸博士的同學。我認為「神童入大學」的新聞有點被傳媒過度渲染,還記得以前陳易希入讀科大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受人矚目,學術界畢竟不是另一個娛樂圈,這樣的報道只會令到學生們感受到不必要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前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