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洪深故居的垃圾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09]
放大圖片

 門前的惡臭垃圾桶,大煞風景。 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北地的十月梢,樹上的葉子,應當都是黃落了,然而青島還沒有落;青島的樹上依然是青的。有人說,青島的好處,就好在青上,如果沒有這些樹,青島便和別的城市一樣,不見得有什麼出色了。這句話也許是真的。……滿山滿谷,凡是沒有房屋的地方,就生長著幾十萬株德國槐樹。」

 這是作家洪深(一八九四至一九五五)一篇散文《留得青山在》對青島的描述。洪深與青島的感情特別深。一九一三年,父親洪述祖因宋教仁被槍殺事件,攜家躲避於德國統治下的青島。洪家除在八關山下的福山路有一處住宅外,還在嶗山南九水村建了別墅。當年,洪深考入了清華大學,放假期間,便回到青島,在福山路或嶗山居住。一九二二年到上海,開始從事電影和戲劇的創作。直到一九三四年,他再回到青島,就任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抗戰前夕,他離青島赴上海,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單看以上的簡歷,可知洪深對青島的繾綣,感情之深。他的處女劇作《賣梨人》(一九一五年),靈感便來自嶗山梨。被譽為「中國第一部較規範的電影劇本」《劫後桃花》,是以青島為題材的第一部電影作品。除此之外,話劇《寄生草》、雜文《避暑錄話.發刊詞》都是青島時的產物。

 一九三五年夏,大批的文化人聚居青島,如王統照、老舍、孟超、臧克家、劉西蒙等,洪深糾合他們創辦了文藝刊物《避暑錄話》。為何取名《避暑》?在發刊詞中,洪深寫道:「避暑者,避國民黨老爺之炎威也……否則他們有沸騰的血、焦煎著的心,說出的『話』必然太熱,將要使得別人和自己,都感到不快……」

 避暑勝地還數承德的避暑山莊。八月的青島,雖熱但不炎不酷。那日中午,豔陽高掛,夜來的一場雨,涼氣仍在。我們登上一部計程車,同伴說:「洪深故居。」司機愕然。我忙說:「福山路一號。」畢竟,洪深故居不是旅遊景點,也沒有列在一般旅遊書上。

 計程車穿過高樓大廈,駛到紅瓦綠瓦的別墅式小樓,在八關山的山路上,司機找到一號。一推門下車,就見到一塊灰黑底綠色字的牌匾,上面寫著:「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深故居 青島市人民政府二○○五年二月五日公布」。牌匾下赫然有兩個大垃圾桶,一走近,惡臭溢出,人人掩鼻。除此之外,牆上另一邊還有一牌,註明是文化名人故居,簡介了洪深的生平。半敞的鐵藝花門已鏽蝕,一道石階的盡頭,寫著「禁止入內」、「不准攝影錄像」,沒有管理人,也沒有甚麼遊人。鄰近商店的夥計說:「聽說內部正在修整,很快就和康有為故居一樣開放了。」但願如此,但何時呢?二○○五年二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已兩年有餘了。

 鄰居「沈從文故居」同樣是閉門拒客。沈從文慶幸的是,門前只有一個大垃圾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