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救救會呼吸的古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10]
放大圖片

 ■河北「百年古樹戶口證」一類的普查計劃,可視為良好的樹木保育方案。

文:陳雪玲

 近年流行講集體回憶,對於那些沒生命的「古蹟」,人們都說成有血有肉有感情,保育人士為它哭,為它笑,為它絕食抗議。然而,直至早前九龍公園有200年歷史的樹王不支倒地後,駕崩的巨響才震醒我們—對於有歷史價值的古物,我們還會懷著滿腔熱血去保護,但那些和香港人一同成長、呼吸,曾為我們擋風雨,靜聽無數情侶訴心事的老樹,卻一直被忽略。

老樹更應受保護

 樹和人一樣,每棵都是獨一無二的。老樹死了是不能像皇后碼頭般要重置就能重置,所以說到保育和珍惜市民的集體回憶時,那些有生命有感情的老樹,是不是比起有感情無生命的「碼頭」更值得我們去關心呢?

 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訂的《古樹名木冊》,全港現有500多棵古樹名木,其中有11棵年紀過百的老樹(包括了倒地的樹王),被政府列為具文化、歷史或重要紀念價值的樹木則有53棵。

 按照本港法例,只有獲港府特別批准的人士或團體,才可移植或砍伐被列入《古樹名木冊》中的樹木,樹木護理員亦會定期進行巡查及了解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康文署及漁護署也會定期為樹木進行「身體檢查」,確保它們的健康。

實際環境危害生長

 這樣看來,香港的古樹名樹理應受到很好的照顧,但為何樹王會一病不起呢?原來,香港的樹木早在種植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樹木生長在野外的自然環境中,樹葉掉落在泥土中被微生物分解成養分,正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樹木有90%以上的養分是靠落葉歸根方式供應的。

 不過,在香港大部分的樹木都生長在紅磚路或「石屎地」上,落葉時,柏油路是不可能分解葉子,而那些「春泥」只會落得被掃進垃圾桶的下場。無法變成養分回收,結果樹木所能吸收的養分就愈來愈少,營養不良使樹木日漸虛弱,抵抗力日差,無法抵抗蟲害,生病及死亡只是必然的事。在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難怪本港樹木大都體弱多病。

 既然結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為了能讓那些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珍貴老樹得到恰當的照顧,港府必先推出一些治標的方法。如針對「石屎路殺樹」的情況,坊間流傳一種「氧氣筒救樹法」—將裝有十多種養分的氧氣筒,埋入樹旁泥土中,當雨水流入氧氣筒時,養分就會從筒身的小孔流出,讓樹木吸收。經過一段時間,氧氣筒的周圍會長滿樹根,人們只要定時在筒中施肥,樹根不但能吸取足夠的養分,還能透過這小筒呼吸地面新鮮的空氣,令樹木在石屎森林中苟延殘喘下來。

 無可否認,任何一種救樹方法必要有系統地進行才能事半功倍,港府當務之急是先為那500多棵樹木進行詳細而全面的「身體檢查」,並將檢查所得記錄下來。港府或可參考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百年古樹戶口證」做法,將已編入古樹冊中的樹木由樹種習性到現況都一一記下,實行「一樹一藥方」的樹木保育大法。在「因病施救」的方法下,要接枝的接枝,要滅蟲的就滅蟲,對症下藥樹木才可以長命千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