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剛在本屆威尼斯影展勇奪金獅獎的《色,戒》中梁朝偉三點盡露,與湯唯上演火辣辣床上戲;《太陽照常升起》房祖名能否一「股」成名在今屆威尼斯影展揚威?全度妍憑《密陽》成為首位得康城影后寶座的韓星;《出埃及記》未上映先獲本港電影獎項多項提名結果大熱倒灶;馮小剛《夜宴》杯盤狼藉,轉個頭拍戰爭片去;《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小說大熱跳上大熒幕。近來影迷們熱烈討論的電影名字,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全因一個「香港亞洲電影節」。
踏入9、10、11月,多個電影節先後開鑼,踏入第四屆的「香港亞洲電影節」,仍然年輕兼充滿活力。數年前不過二、三十部電影參展,其後數字逐年遞增,至去年放映影片數達42套,今年增長至63套,順手拈來,有剛在康城影展摘熊而來,有現正現身威尼斯水城的作品。至上期五晚,門票開售不過兩三天,熱門電影如賈樟柯的《無用》、李滄東的《密陽》,已告滿座。
由百老匯電影中心(bc)與影意志主辦的「香港亞洲電影節」9月登場,是死硬派fans搶票又好,是導演或明星效應又好,4歲的電影節,門票開售時小冊子未有,官方網站剛趕及壓線登場,就已先賺了個頭彩。記者一直在想:究竟為甚麼呢?
「一些重點推介的戲,如《太陽照常升起》、《我在伊朗長大》等,預期門票是會去得較快。最驚喜的是《最遙遠的距離》、《安娜與安娜》、《聽說你愛我》、《殯之森》等,我們並沒有特別Highlight,但反應都相當好。」香港亞洲電影節搞手之一、影意志總經理楊慧蘭說,聲音帶著喜悅。
記者好奇,上網查看,截至星期五晚的數字,別說特別推介的大多已滿座,沒有那麼熱門的《最遙遠的距離》、《聽說你愛我》也一票難求,《安娜與安娜》、《殯之森》等片亦早已賣出九成的門票,難怪主辦方喜形於色。
台灣導演新驚喜
記者猜想,部分電影大熱,也許是康城影展與威尼斯影展的功勞?如拿了獎的全度妍,如正在威尼斯意氣風發的李安、梁朝偉、房祖名等人?楊慧蘭說:「部分電影是很新的,剛拿了康城的獎項,或在威尼斯影展之後馬上便到香港,姜文、李安、林靖傑、賈樟柯等現時都在威尼斯,他們亦都肯定會出席今次電影節,海外影展及導演現身,令觀眾對這些電影的興趣加深了。」
但電影展緊隨著威尼斯影展開幕,無可能等待海外影展的參展名單公佈才搜羅入圍作品。楊慧蘭說起今回影片的選擇過程:「如《最遙遠的距離》一片,是一早已落實會在我們電影節放映,我初看這齣片時,真的很好看,後來才知道原來此片也會參加威尼斯。我想,這次放映的片部分與威尼斯重疊,是因為大家都很期待這些作品,而這都是很優秀的導演所拍的。」
賈樟柯、李安、馮小剛、李滄東等,都是觀眾熟悉得不得了的名字,「林靖傑」卻陌生得很。他的作品,除了紀錄片《台北幾米》曾經在香港放映過,其他短片如《青春紀事I》和電視電影《我們沒有明天》,香港觀眾還未有緣得看,另一作品《惡女列傳之猜手鎗》,只能在坊間影碟舖找到,只不知這次的《最遙遠的距離》,在電影節過後,能否有緣上映正場呢?
中國新舊導演同場較技
但為甚麼是馮小剛?兩個主辦單位,bc的形象向來是放映非主流電影,影意志則主打獨立製作及發掘新導演,滿是商業味道的「馮小剛」三字,怎樣與主辦方扯上關係?
楊慧蘭說,今年電影節新增「中國電影新世代」的環節,有影迷們認識的李玉(《蘋果》)和李揚(《盲山》),也有陌生的蒲劍(《考試》)、尹麗川(《公園》)等,一個環節囊括7名新導演作品,「以往我們去認識中國電影,往往是以第幾代來看的,八十年代有『第五代』,九十至二千年代有『第六代』,但現時我們已經不能再用這個方法去理解中國電影。」
百花紛呈下,中國電影所呈現的面向是多元的,如這次選映的作品中,楊慧蘭說:「除了馮小剛、賈樟柯,中國內地還有很多新導演,拍出很多變化的作品。有如日本青春片,也有少數民族的電影,不同階段的導演,其作品都有很多的變化,這次正想藉這個機會,將新舊導演放在一起,去呈現出中國電影不同的面向。」
於是,電影放映外的其他項目,就包括馮小剛與馬家輝對話,賈樟柯與前台灣電影節策劃聞天祥對談,還有李揚、杜海演等均會現身,細說中國電影新一代的面貌,用不同角度去看中國電影。
力推本地創作
「每年電影節放映的戲都有限,我們亦會更多關注新導演的作品。」楊慧蘭說,林靖傑固然是新導演,還有同時活躍於劇場,去年曾執導港台短片的譚國明,其作品《七月好風》成為今年的開幕電影之一。
身為主辦單位之一,楊慧蘭強調影意志與bc的磨合,及電影節的理念,某程度上是融合的,「我們的理念同樣是要支持、發掘本地新導演,尤其關注年輕導演及獨立製作。」
「除此之外,其他節目亦會關注香港作品,如紀錄片方面,有麥海珊《唱盤上的單行道》,亦有也斯的《詩人紀錄》。我們希望從本地創作的角度,將這些作品推介給觀眾,同時也想透過這樣的一個電影節,讓觀眾可以看到,其實亞洲有很多很優秀的導演和作品。」
「我們一直在衡量增長的空間,亞洲電影在國際上越來越重要,也有很多好片,有些是我看後簡直是愛不釋手的,亦看到這個增長的可能性。前兩年有30套片放映,去年42套,今年則有63套,每年都在嘗試去Explore更多的空間。」
楊慧蘭說:「或許,因為沒有太多人專門做亞洲電影的專題,於是,我們便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