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非常恐怖。
元 三
近來去上海周圍的江、浙一些著名景點遊覽,在蘇州轄下的一些著名景點,看到有「二十四孝」的雕塑。8月1日國內某大報又說,浙江某地的石雕文化廣場上,一組即將完工的二十四孝故事的石雕,引起人們關注。鄰村紛紛倣傚,用電腦噴繪二十四孝圖,放在村活動室展示。更有一家養老機構,印製了一套精美的二十四孝書籤,贈送每位老人,並讓他們轉贈給自己的子女。
「二十四孝」記載的是一些古代人對父母盡孝道的故事,歷代流傳甚廣,特別是以繪畫形式出現的《二十四孝圖》。我的童年時代還在農村流行這些圖。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盛行「親不親,線上分」,孝道被「階級性」取而代之。所以二十四孝故事沒人敢提倡了。毛澤東時代終結後,人們才逐漸感悟到沒有孝道的社會是多麼荒唐。於是,就飢不擇食地去尋找孝的精神食糧。於是,「二十四孝」就被從故紙堆中搜尋出來,被全盤端上精神餐桌上來。這就是所謂「二十四孝」熱。
「二十四孝」中二十四個故事,可分三種類型。
一、精華。合乎人性、人道。譬如,「拾葚異器」,描述漢朝發生數年饑荒,又逢赤眉農民軍起義。蔡順提了籃子外出採桑葚果腹,正好同兩位起義軍兵卒相遇。兵卒見一籃是黑葚,一藍是紅葚,問何故?蔡順解釋說,黑葚熟透了,是甜的,留給母親吃;紅葚還未熟透,留作自己的口糧。赤眉軍很賞識這位孝子,送他三斗白米。
二、精怪。孝心應該肯定,但行孝方式有點怪誕,或夾雜一些功名利祿、愚孝愚忠觀念。譬如「老萊娛親」,講一個八十歲老頭兒老萊子,為了使比他更高壽的雙親快樂,就穿上花衣服,手拿貨郎鼓,學兒童之狀,在雙親面前載歌載舞,以博得父母之笑。他如「王祥冰魚」,講王祥後母想吃魚,但冬天河都冰封,王祥就赤身躺在冰上,化了冰,捉魚。傳王祥是王羲之的五代祖親,對後母歧視、刁難逆來順受,愚孝終成大器,後曾任國防部長(太尉)等要職。
三、糟粕。違背人性、人道。譬如,「郭巨埋兒」。晉代貧士郭巨,家貧,經濟負擔重。為了減輕經濟負擔,以贍養父母,就想把小兒活埋了。挖坑時挖出一罈子黃金,才免了小兒一死。魯迅曾著文痛斥這類喪失人性的愚孝。
現代青年,對以上二十四個故事應該如何對待呢?我以為,對第一類,應繼承發揚之;對第二類,學習其孝心精神內核,而摒棄其行孝方式、錯誤觀念。不能照單全收,照樣倣傚。對第三類糟粕,則應堅決摒棄之。
現代道德教育、公共文化、群眾文藝的主政者,也應採取以上態度。明乎此,若在公共場合、名勝古跡之處,照單全雕二十四孝故事,是不妥當的。應該引導、勸阻。此風不可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