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臥榻哲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11]

黃進華

 宋朝初年,南唐後主李煜對宋太祖趙匡胤奴顏婢膝,以求苟延殘喘。可是,趙匡胤在做好充分準備後,還是毫不猶豫地發兵攻打南唐,李煜急忙派使節來質問:南唐究竟有什麼罪過,為何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對待?趙匡胤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臥榻論」,不僅是趙匡胤的口頭禪,也是一切獨佔權力者的行動哲學。乍聽起來,這句話也有道理:臥榻旁邊,他人怎能隨便睡覺?不過,這一切只有在臥榻及其所屬的房產的確是主人的合法財產時,主人才有權拒他人於臥榻之外。看來,趙匡胤已經把天下這座最大的「臥榻」視作自己的私產,首先是他個人的私產,其次是他家族的私產,不容許任何人染指!

 原來,唐朝中晚期到五代時期,各地的節度使成了一群不受朝廷約束的驕兵悍將,兵變層出不窮,上演了一幕幕「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鬧劇,皇權專制的國家體制遇到了極大挑戰。

 西元九六○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得帝位。這時,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坐穩龍椅,讓趙家的天下「永不變色」?

 在皇權專制體制下,皇帝之所以至高無上,關鍵就在一個「權」字。如果皇帝大權旁落,就會變得一錢不值。因此,具有濃厚的「臥榻」情結的趙匡胤在制度設計上頗費了一番心思,竭力加強皇權,削弱臣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體制,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座「分水嶺」。

 在政治上,趙匡胤建立了一套「三權分立」的新制度,將過去由宰相統一掌管的行政、軍政、財政三大權力分開,分別由中書省、樞密院和三司管理。

 中書省,就是「中書門下」,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首長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意思是與皇帝共同商議朝政;副首長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意思是與宰相共同商議政事。而樞密院是全國最高軍政機構,最高首長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首長是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中書省與樞密院分掌行政權和軍權,號稱「二府」。在地位上,樞密使與宰相差不多,號稱「執政」,自成體系,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於中央政府的財政大權,則由三司執掌,最高首長是三司使(號稱「計相」),是僅次於「二府」的中央權力機關,也直接對皇帝負責。

 除了竭力削弱宰相的權力,趙匡胤還在禮儀上刻意打壓宰相。原來,宰相的地位一直比較特殊。秦漢時期,宰相的地位極為崇高:在朝堂上,宰相可以和皇帝一起接受百官叩拜;宰相生病了,皇帝應該去宰相府探視。到了隋唐時代,宰相的身份雖然沒有那麼尊貴,但仍可以面對面地坐在皇帝面前,一起商討政事,故有「坐而論道」之說。

 等趙匡胤當上皇帝,看到宰相們居然可以坐在自己面前,他心裡很不舒服。這一天,他吩咐宰相們:「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們把奏章遞給我。」幾位宰相都是讀書人,哪知道他的「花花腸子」,便走上前來。這時,趙匡胤悄悄地使了一個眼色,幾個小宦官心領神會,趁機撤掉了宰相們的椅子。這一年,趙匡胤才三十五歲,所謂「眼睛昏花」云云,顯然是他玩的一個小把戲。從此,在皇帝面前,宰相的地位一落千丈。特別是到了明太祖時,宰相竟然要跪著伺候皇帝,再也沒有人可以站在皇帝面前。

 此外,趙匡胤又「獨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套「皇帝——樞密院——三衙」軍事體制,其核心理念就在於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其中,樞密院負責掌管全國軍政事務,類似於今天的國防部;「三衙」的全稱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其職能是「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之名籍,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實則管理中央禁軍。至於各部隊的統兵將領,是由皇帝臨時委派,稱為「率臣」,如果遇到戰事,就臨時委派元帥;一旦戰爭結束,元帥就要立即交出兵權,離開部隊。

 即便是一個對軍事是「門外漢」的人,也能看出這套縱橫交錯的軍事體制實際上把軍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調兵權,卻沒有管轄權;三衙有管轄權,但沒有調兵權;對部隊有實際指揮權的統兵官,則是由皇帝臨時任命。這種制度設計,完全符合相互制約與平衡的精神。在這套體制下,如果還有某一位將軍想要擁兵自重、反抗朝廷的話,那麼他要克服的困難實在太多了。趙匡胤由此奠定了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他的子孫就可以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兵變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