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元)盛懋《秋舸聚飲圖》
馬承鈞
漸入深秋,想起「秋日淒淒,百卉具腓」、「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古句,總覺得古代文人雅士心中,似乎多有一種「悲秋」情緒。
《詩經.鄭風.蘀兮》云「蘀兮蘀兮,風其吹女……蘀兮蘀兮,風其漂女」,翻成現代語就是「落葉哦落葉,秋風吹你……落葉哦落葉,秋風飄你」,氣氛夠無奈和淒涼的。大詩人屈原《九歌.湘夫人》裡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句,說瑟瑟秋風吹來,捲起洞庭的漣漪,枯葉隨風飄落,不難體察這位連遭厄運的政治詩人的滿腹悲憤,淒涼秋色與作者失落的心境膠合了。說起「悲秋」的詩,不能不提有「秋思之祖」稱號的元人馬致遠那首「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了,這首《天淨沙.秋思》寥寥數語將天涯遊子的秋愁刻畫得淋漓盡致奪人心魄,讀之,誰能不肝腸寸斷呢?
一代天驕漢武帝《秋風辭》云「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難歸」,氣勢不凡,落腳點卻離不開「草木黃」、「雁難歸」的「悲秋」情結,缺少人定勝天的豪情。而曹操次子、魏文帝曹丕《燕歌行》裡「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連劉徹也比不上了。再讀隱居山林的陶淵明《酬劉柴桑》中「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王維《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杜牧《齊安郡中偶題》裡「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辛棄疾《昭君怨》中「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陸游《秋波媚》裡「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柳永《八聲甘州》中「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無不流露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況味。
其實,文人的「悲秋」情懷,是與其處境、閱歷與心境相關的。王維《秋夜曲》是一首典型的宮怨詩:「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慇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作者委婉訴說在秋露初生的深秋之夜,宮女穿著絲綢已嫌太薄卻不肯更衣,深夜了還在彈琴,為什麼呢?害怕空守閨房的孤寂呀!作者明寫宮女實寫自己,借女子的「心怯空房」狀自己的仕途不暢,讀來令人「慼慼然」矣!
杜甫有名篇《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重陽日登高所詠。55歲的杜甫目睹一派精美的秋色,卻又攪起絲絲悲秋之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雖然意境曠遠,卻也暗喻韶華易逝壯志難酬;詩人登高遠望,卻想到自己年老體弱流落他鄉貧病交加,國難家愁積一身,蕭瑟秋風裡更顯沉鬱悲涼……自然界的秋與作者心靈的秋渾然一體了,難怪後人稱其為「古今七言詩之冠」(南宋胡應麟《詩藪》語)。
當然,古代詠秋詩也不盡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淒涼,唐初青年詩人王勃《膝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詞采絢麗氣勢豪放,寫絕了壯美的秋色。劉禹錫《秋詞之一》中「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凸顯秋色的鮮艷,別有韻味;戎昱《戲題秋月》裡「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引人入勝氣勢不俗;蘇東坡《贈劉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說金秋時節的豐收景象,才是一年中最難得的「好景」!讀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霜葉所以紅於春花,源於風霜考驗,讀之催人奮進。楊萬里《秋涼晚步》也大有新意:「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他勸人們不必為秋氣悲哀,有點寒意不正涼爽宜人麼?池塘荷花雖落,新長出的小葉正如銅錢般可愛呢!
最讓我蕩氣迴腸者,還是詩豪劉禹錫《秋詞之二》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此詩無論思想性、藝術性均獨樹一幟堪稱極品!作者當時官場失意前程無著,又逢「悲秋」,卻無半點沮喪氣餒,「我言秋日勝春朝」句,心中充滿希望;「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兩句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秋高氣爽中平添了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與美感,讀者的「詩情」也隨著那白鶴直上「碧霄」,真乃千古傳誦的秋之絕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