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閒情」何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30]

黃仲鳴

 平生追求一個「閒」字。可是,營營役役,為追求兩餐溫飽,為理想而奮鬥不休,活了這把年紀,「閒」仍是那麼遙遠。

 自從由晨昏顛倒的報界退下來,一頭栽進教書生涯中,以為可以有閒,其實仍然忙個不了,為備課,為研究,為寫書,為一生的志向,與「閒」仍沾不上邊。想來真是可憐得很。暑假遊承德,走山東,心中所掛都是這些事,人閒心不閒。

 年輕時就愛讀李漁的《閒情偶寄》。對李漁這個人,十分喜歡,大凡有關他的書,一見到就毫不猶豫買下。正如我買蒲松齡,買張岱。這三位古人,我實是鍾情得很。

 日前在坊間購到萱子編著的《李漁說閒》(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二○○六年五月),既引李漁所說,又作闡釋,使我對這位十分懂得「閒」的通俗文學大師,更為嚮往。

 說李漁是「通俗文學大師」,只因他寫過《笠翁十種曲》、《十二樓》,甚至相傳《肉蒲團》也是他的傑作,說他是通俗文學家,可謂實至名歸。另方面,他還是戲曲理論家和名副其實的導演。他創建了一個家庭戲班,自編自導,頻繁出入王侯貴胄之門,名震大江南北。

 他還是文化商人,在金陵開了爿「芥子園」書舖,刻賣自己的書,也策劃出版暢銷書,售賣各種文化用品,如自己設計的「韻事箋」、「織錦箋」。

 明末科舉失利,入清後再沒應考,一生從沒做官,只以自己的筆,以自己的興趣為稻粱謀的李漁,一生清貧自守,但頗得「閒情」之樂。在「貧賤行樂之法」中,他說:

 「窮人行樂之方,無他秘巧,亦只有退一步法。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妻子為累,尚有鰥寡孤獨之民,求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為勞,尚有身繫獄廷,荒蕪田地,求安耕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

 這雖然有點阿Q,但確實是一種自慰的方法。有這一種「閒思」,就會有一種「閒情」,自得其樂。然反過來說,李漁可沒說得清,「比我更貧」,「比我無妻子者」,「繫獄廷者」,他們之樂又何在?我想,這比之死於路途,喪身於刑場者,當有其「樂」吧。

 由是我思,只有我在,無論處境如何,要尋閒尋樂,必有其方。生於世上,實毋須辛辛苦苦的求閒,回首前塵,那忙碌之中,不是蘊含一種「閒樂」在內?

 有人讚李漁是「覓應得之利,謀有道之生」的「人間大隱」生活方式,他沒有辯解,只坦承「山水有靈應笑我,老來顏面厚於初」,他是懂得享閒之人。我再讀《閒情偶寄》,終悟得「閒」之所在,匆匆路過煩囂,看聲容俱茂的人,看掘地搬泥之士,看東來西往者,那其實就是一種「閒」。這比李漁,是否更高一層次?

 閒由心生,塗此稿時,窗外雨聲淅淅,風吹芭蕉,我大徹大悟,不再怨忙碌人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