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峰
前陣子政府推出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不只讓知名的音樂演奏家郎朗和李雲迪移居香港,還有剪紙大師盧雪。他們的藝術事業在筆者看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個人藝術才華重新演繹古典文化。
筆者對盧氏的印象始於早前在港舉行的「回歸十載風雲人物盧雪剪紙藝術展」,以一把剪刀,剪出精緻的名人造像。盧氏以經典及時代人物為題,如孔子事跡、安徒生童話人物和香港風雲人物,突破傳統以祝福及動物圖案的剪紙主題,凸顯了「剪紙」的生活化,與現代社會拉近,亦不局限於地域文化。
「剪紙」是孕育於基層文化土壤的民間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被迫變得「鄉土」和「古典」,難免讓人以保存「傳統文化」之名,加予呵護。不過筆者認為傳統和文化的保存不在於墨守成規的承傳,更有賴創新求變,體現文化的生命力。文化發展重承傳和拓展,意即「傳統」和「現代」沒有必然的衝突。就算是當代藝術,借古用今、或對傳統文化重新演繹的例子亦多不勝數。隨便說來就有徐冰從古老的碑石拓印發展出的《鬼打牆》和侯俊明以民間木刻版畫形式,模仿古代警世書批判當下社會的瘋狂世態。
針對剪紙藝術,中國藝術家呂勝中就以剪紙出發,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之一。他以「剪紙」的「驅邪祝福」的古老意涵,加上自創人形圖案「小紅人」寓意人類精神靈魂,開始了對現代社會人類精神失落的祝福和舒解。自作品《招魂》(1996),他就以數萬計的小紅人,鋪天蓋地地創造大型裝置,也曾到城市上空灑下數十萬計的小紅人,構成作品《降吉祥》(2003),甚至結合線裝書本形式,創作了展覽「地方天圓」(2007)。這都打破了傳統中國剪紙給人「裝飾性」和「雕蟲小技」的偏見,又以「小紅人」圖案把剪紙圖案的象徵意義從民間寓言拓展至文化符號。
同樣地,移民美國的香港藝術家李寶怡把剪紙「現代化」。她以中國宣紙代替紅紙卻不失中國特色,讓剪刀和宣紙代替畫筆和畫布,自由地以現代圖象表達她的無限想像,題材廣及身份、政治和中國文化。她更把握剪紙的輕薄,利用中空凹陷的相框把剪紙和它的影子一同捕捉入框內,為其剪紙作品賦予立體的層次。
(傳統)文化的「保育」,不應只把物質性的部分保存到玻璃箱內,或是化成民俗工藝店和旅遊景點的文化產品,免得把傳統文化「毀容」和「誤讀」。從傳統中孕育新文化,以承先啟後的關懷,以創意與心思為傳統文化注入新能量,讓它不斷成長,方為文化的「持續發展」。
按:由即日起至10月13日,李寶怡在嘉圖畫廊舉辦其剪紙作品展。從細幼的宣紙作品中,觀眾可以自行體會剪紙的現代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