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採訪:洪永起 鍾欣琦 文:鍾欣琦
Facebook近期忽然大熱,猶如電腦病毒般一樣擴散得非常迅速,熟悉與素沒往來的朋友一下子共處在相同平台之上,簡單的玩法可以互相贈送一份份「小禮物」、餵養對方的寵物般等,而更「高層次」的,可朝著貼近心靈方向走,包括:分享閱讀書籍、電影、音樂;一個虛擬的文化社區似乎正在逐漸滋生中。
只是虛擬交友網詀多不勝數,此「書」吸引筆者注意,其一確是今期流行,其二是超多文化名人在此落戶。藝術家、策展人、作家、音樂人、評論人……有些長期掛在網上,有些偶爾蒲頭,卻可證明社交網熱爆文化圈。
這個訪問正是在這個平台上發生,筆者跟同事訪問了四位受訪者,包括文化人鄧小樺、插畫師郭言、梁文道和策展人梁展峰,不消一刻任務完成;大家跟受訪者沒有面對面的傾談,沒有攝影師用鏡頭留下他們的容貌,然而,透過facebook回覆的,是見得到的實實在在答案,同時亦窺見到對方背後沒有用言語道出的另一面。
網上的虛擬互動牽引來的,可以跟認識與不認識的打交道;現實中因著地域、語言而形成的文化界域,投進這個你我不需見面的世界中,其實是不是走進另一個大同世界?
五餅二魚的體驗
鄧小樺可算是熱衷的一分子:基本上每天登入,偶然就check。一起床、剛回家和睡前玩得最多。
「我想我相當喜歡玩,很多application都喜歡,喜歡請人喝酒、塗鴉、養虛擬寵物、Grow-a-Gift(包括蛋),可以和舊友促進友誼,尤其是年齡相近,對對方很感興趣但沒有時間聯繫的人。」
她坦言,很享受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裡的互動交友、溝通,好像能夠清楚看到虛擬背後的真情實意一樣。「這裡是一個amplifer,把你一點的心意放大演繹,而且它真的比你有更多點子(因為它開放的平台,有大量application),把溝通多樣化了。它引入了一種新的換算程式,依然可以用時間和品味衡量禮物,而以虛擬貨幣去「限制」你可以使用的數量,可以引發互動,由別人來裝飾你的門面,對我來說很接近五餅二魚的體驗。」
輕鬆打交道
插畫師郭言喜歡facebook是近期的事情:「現在家中幾乎每天登入,每次逗留十數分鐘,特別喜歡send drinks/giftd給平常接觸沒那麼頻繁的朋友;有時有些半生不熟的朋友,你不好意思主動send messge給他,但在這裡的send drinks 好像是一個很輕鬆的事情,也可有unlock新drinks的意圖作掩飾,減少尷尬。不過,我不會在這裡和在現實生活未接觸過的人打交道,但會促進我和『新朋友』的友誼。」
不好此道者
兩個月前,梁文道開始玩facebook,他坦言算不上很喜歡:「每次開email,都會來一趟,一次多半五分鐘。不算很喜歡,有一種過度聯絡的感覺,挺累;覺得它主要是個重新認識老朋友的地方,能夠發現他們的另一面;而策展人梁展峰亦未見太熱衷:送禮物不需要錢,而且勝在offline後回來都知道其他人做過甚麼。」
Profile edit Friend▼ Networks▼ Inbox▼
Mini-Feed:
2004年2月facebook出現在北美,3年後,最近才在本地大熱。有本地心理學家指出,玩facebook是潮流的反射;而英國的調查更顯示,交友網站只能多增點頭之交,無助增加知己密友,用戶仍會視「約會及見面」為締結真正友誼的必要條件。若說facebook等交友網站的壞處不少,那麼現時的用戶人數達3,400萬又代表甚麼?
facebook跟其他交友網站如friendster相比,用戶在這國度裡所做的虛擬互動更多的時候,是意味著新的溝通模式降臨,還是凸顯了現實生活中社交中網絡的溝通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