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厚植競爭力 造福各階層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7]

 ■楊志紅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婦委會主任、廣東社團總會副主席

 施政報告把握住香港的地位、角色,概括了香港的優勢、特點,著力於厚植競爭力,堅持發展促進社會流動,造福各階層,改善貧窮問題,是正確的思路。

 今年施政報告封面顏色為金黃色,特首曾蔭權宣讀時配以金黃色煲呔及袋巾,曾蔭權夫人曾鮑笑薇亦穿著金黃色套裝在立法會靜聽施政報告,原來是寓意香港迎接下個光輝的「黃金十年」的意思。在開場白中,曾特首開門見山點出香港定位:「香港只有立足國家,才可以面向全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個定位,把握住香港的地位、角色,概括著香港的優勢、特點,整個施政報告著力於厚植競爭力,造福各階層,引領香港人去把握未來黃金十年的機遇。

致力促進社會流動

 施政報告提出堅持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堅持發展是可持續、平衡和多元的發展,堅持發展必須能達至社會和諧的「三個堅持」,強調要以「進步發展觀」去實現施政目標。施政報告以富有香港特色的「科學發展觀」貫穿始終,以厚植香港競爭力立足加快發展,指出「沒有經濟繁榮,沒有市民生活的富足,其他一切願景都只是空談」。又強調:「堅持發展必須能達至社會和諧,讓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分享到發展成果。我會致力促進社會流動,改善貧窮問題,創造就業機會及推動社會關懷文化。」

 堅持發展促進社會流動,造福各階層,改善貧窮問題,是正確的思路。曾特首強調,幫助基層是推行助人自助,因此施政報告大搞基建增加職位,同時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強化再培訓等措施,以就業自強惠及各階層市民。厚植競爭力,鼓勵和幫助基層市民自力更生,長遠較以綜援派錢基層更具效益,亦免造成依賴文化。

 報告優先指出要以基建推動經濟起飛,花2,500億力推十大基建盡快上馬,可望帶來每年千億經濟效益和25萬個就業職位,以此發揮改善民生的推動作用。十大工程不但在建造工程期間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還預計工程落成運作成熟後每年可帶給香港一千億元的增加值,以及二十五萬個職位。曾特首在記者會上,對這十大工程表現了無比的信心,並且承認自97至07年,香港在基建項目上,實在投資甚少。而鑒於在80及90年代,香港基建發展迅猛而取得優厚的回報,故預料今次多項計劃,於經濟回報及增加就業機會兩方面,皆可望成就斐然。

「新香港人」定位是現實反映

 十大建設不單能創造大量增加值和工作職位,而且能加快香港和內地經濟融和,確保香港繼續為國家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也將為保持香港自身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十大建設中,佔了五項是涉及銜接內地的跨界基建,確保香港不被邊緣化。回歸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特別是中央推出一系列挺港措施,包括CEPA、個人遊、允許香港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QDII等措施,更使香港與內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規模進一步擴大。香港與內地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繼續向深層次、寬領域拓展。兩地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合作態勢更加明顯。港人跨境旅遊、通婚、定居、工作、上學者比比皆是。曾特首的「新香港人」定位,是現實趨勢的反映。十大建設藉強化香港與毗鄰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在鐵路和道路交通網絡上的聯繫,加強香港與周邊區域的融合,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地位,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新基礎。

增強香港人力資源競爭力

 施政報告提出十二年免費教育,是減少跨代貧窮和增強香港未來競爭力的基礎。十二年免費教育有助於推動本港人才發展、減少跨代貧窮問題,令市民的下一代得到良好教育,特別是為低收入家庭的下一代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令窮人的下一代可以通過教育改善生活,擺脫跨代貧窮。義務教育指政府有義務運用公共資源,保障所有適齡兒童接受的教育。香港教育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在1970年代之前都是一直採取精英制。上世紀60年代後,隨著社會的壓力,當時港督戴麟趾於1971年推行六年免費教育,其後港督麥理浩於1978年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將義務教育的範圍擴展到初中。隨著香港邁向知識型的社會發展,及政府推行新高中學制,目前香港推行的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已再不能切合社會對人力需求的新形勢。事實上,不少歐洲和美洲國家已實行十二或十三年的免費教育,例如:澳洲、加拿大、美國、丹麥、芬蘭、西班牙、希臘、荷蘭、比利時、德國等國家已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英國、挪威、意大利及新西蘭等國家亦已實行了十三年免費教育。香港實不應落後於國際新形勢,全面落實十二年免費教育,有助於增強香港未來人力資源的競爭力。

經濟模式轉變培訓需調整

 香港經濟模式已經轉變,培訓和增值的需要,不再局限於低技術低學歷的中年人士。本港的培訓政策需要重新調整,以培訓作為一項長期的社會投資。香港經濟模式轉變,一是體現為貧富懸殊,二是體現為M型社會。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間,收入最低及最高的住戶數目雙雙增加,中等收入住戶比例卻萎縮,家庭收入差距擴大,走向兩極化。儘管目前香港學界對M型社會的論述有爭議,但香港已明顯出現「M型社會貧富懸殊」現象。施政報告提出擴大培訓計劃,幫助中產及基層人士自我增值及提升技能,提高他們在不斷蛻變的就業市場中的競爭能力,這亦是造福各階層的重要措施。

 施政報告體現為六大施政思路:立足加快發展、立足提升競爭力、立足改善生活質素、立足強化社會參與、立足提升管治及施政效能和立足找準香港定位。結合政府、社會、個人,糅合經濟、民生、人心,兼顧歷史、現實、未來。六大施政思路緊密相聯,環環相扣,互為基礎又互為動力,如經濟蓬勃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提升競爭力既可促進經濟又可體現個人價值,社會參與既能提升施政效率又能促進社會和諧。(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