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十七大:黨內民主折射政治體制改革需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0]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就改革開放的邏輯而言,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現代化已經導致社會的現代化和多元化,而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要進一步發展,必然依賴於政治體制的現代化。其次,從中共自身轉型的邏輯來看,過去三十年,中共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同時,其自身也正經歷從原先的革命政黨到全民執政黨的角色和性質轉型。

 用「舉世矚目」四個字來形容中共十七大,恐怕並不過分。就輿論的關注程度而言,中共十七大有以下幾個焦點:一是胡錦濤在政治報告中提出台海兩岸在「一中」前提下簽訂和平協定;二是科學發展觀;三是黨內民主;四是對改革爭論的巧妙回應。

四大關注焦點

 這四大焦點分別折射了中國內外形勢所處的背景。首先,台灣問題近年日益尖銳,成為阻礙中國崛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被提出和推廣,主要源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嘗到了生態和社會失衡的沉重代價;再次,黨內民主時機上折射了人們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期待和呼籲;最後,對圍繞改革爭論的回應,則是由於前一階段中國社會圍繞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而出現「到底是改革過了頭還是應繼續改革」的爭論。

 胡錦濤在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中,就改革問題表示:「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可以說是對改革爭論的一錘定音。因此,中國社會反對改革的所謂「左派」思潮和言論,未來只能是一種非主流的聲音而已。

黨內民主回應政治體制改革

 除科學發展觀正式被確立為中共主導經濟發展的基調外,中共十七大期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共黨內的民主化問題。此次十七大在黨內選舉的改革方面,已經跨出的步子有:政治局常委、委員無記名投票,以及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差額選舉。

 按照這一既定的原則,雖然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輿論在十七大前和期間,普遍熱衷於對中共政治局及其常委人選的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共十七大一中全會結束前,誰將成為下一屆政治局、尤其是政治局常委,恐怕就連當事人也沒有完全的把握。原因就是,他們還要先後經過2200多名代表、尤其是約200名新一屆中央委員的無記名投票。另外,儘管政治局並不是差額選舉,但如果某個政治局常委會的候選人得票明顯低於其競爭對手,那麼他在常委中的排名恐怕很難比對手更靠前。

 另外,在三百多個鄉鎮已實行直接選舉後,未來中共基層的直接選舉也將持續擴大。更主要的是,這一趨勢將延伸至中國全國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這些被一些人士稱為「碎步前進」的民主化步伐,反映了中共願意回應國內外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呼籲。

 首先,就改革開放的邏輯而言,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現代化已經導致社會的現代化和多元化,而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要進一步發展,必然依賴於政治體制的現代化。其次,從中共自身轉型的邏輯來看,過去三十年,中共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同時,其自身也正經歷從原先的革命政黨到全民執政黨的角色和性質轉型,前者以使用暴力奪取並鞏固政權為唯一目的,後者則以領導全民族完成民族振興為終極目標,兩者雖有相交之處,但在手段、風格、團結對象和制度方面均存在完全不同的特點。

 另外,眾所周知,中國崛起在給世界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衝擊和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崛起建基在民主逐步發展的基礎之上,包括社會制度的民主、多元,以及決策過程的科學與平衡。因此,化解「中國威脅論」的良方之一就是建立一個民主的政治體制,中共黨內民主可謂第一步。

 還有,從中國近代現代化的邏輯來看,從十九世紀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直到清末「新政」,以及過去百年現代化步履維艱,歸根結底都是由於沒有在政治體制和全民精神世界的成熟方面下功夫。(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