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珍珍 中時電子報網絡主筆
曾經,台灣欣欣向榮,「台灣錢淹腳目」(台語意即「錢多到不得了」)的形容雖然誇張,但語氣中的自豪讓人振奮。如今,那個美好的年代再不復見,台灣債務的累積速度早已超越賺錢的速度,這一代欠下的錢,兩代子孫恐怕都還不完。
台新任審計長林慶隆上周五首度到立法院報告2006年度決算時,指出各級政府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已突破四兆元(新台幣,下同),但和前幾年相較,2006年度還是債務成長最緩和的一年,「只有」六百多億。從九十一年度到九十四年度,舉債數字每年平均二千多億;光是這五年,政府債務就增加了將近一兆元。
這個數字很可怕嗎?更可怕的是,它還在持續成長。根據台「財政部」的估算,到今年年底,全台灣累積未償債務餘額將飆高到四兆四千三百多億元,平均每人增加的債務是五萬六千餘元。然而,這些還只是台灣當局承認的債而已。如果根據其他先進國家對於所謂「公債」的定義,台各級政府債務餘額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將一下子從37.45%遽升至46.23%,財政赤字的警報越拉越響。
沒有被列在帳面數字的債務,有許多隱藏在非營業基金裡頭。曾有立委估算過,不管有沒有自償性,如果把所有非營業基金的負債都算進去,「國家」整體債務早在政黨輪替之初就已突破四兆。一位後來入了閣的執政黨立委也曾支持讓非營業基金的債務透明化,以有效節制各種盲目的公共建設投資,因為太多「政治性的公共建設投資」,讓基金每年虧損驚人。
非營業基金有多好用?民進黨政府曾因為將核能後端營運基金的資金挪去填補台機、中興紙業、中船等快倒閉的國營事業,遭在野黨撻伐,而民進黨則搬出國民黨執政時期以非營業基金代墊的作為,反咬一口。朝野有樣學樣,除了證明「換位子就換腦袋」這個不變的定律之外,更證明了無法可管的非營業基金,的確是讓執政者得以「逍遙法外」的小金庫。
正因為好用,儘管人人都知道該替非營業基金的管理和運用建立制度,卻總是有口無心,尤其在嚐過甜頭之後,就更難放手。在野時期曾經提出相關草案的民進黨,執政後阻擋法制化不遺餘力;質疑民進黨政府「五鬼搬運」的在野黨,也沒有利用席次優勢為改變現狀做出努力。一陣熱鬧的批判過後,除了口水,沒留下任何制度。
特別預算則是另一道規避債務上限的巧門。政府藉著各種救災、擴大內需、刺激景氣的名目,大手筆的編列特別預算,排除公債法的適用,五百億的擴大公共建工程、二百億的擴大就業方案、五年五千億的新十大建設,族繁不及備載。在「拚經濟」的口號下,錢越借越多,債越滾越大,當隱藏掉諸多債務都掩飾不及時,政府做的不是設法開源節流,而是動手修公債法放寬舉債空間,惡性循環於是永無止息。
選票在哪裡,政策就在哪裡,為了討好選民而開出缺少全盤規劃的建設和福利支票,藍綠半斤八襾,老農津貼不斷往上加碼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俗話說,債多不愁,對眼裡只有下一場選舉的政客而言,債留子孫?那算什麼!(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