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郝君兒)滿載中國人千載奔月夢的「嫦娥一號」,昨晚在西昌發射站緩緩升空,百萬里以外的萬千香港人屏息以待這一刻,並通過組織及參與相關活動,投身於探月熱潮中。不少市民昨日特意到香港太空館觀看「嫦娥一號」升空過程直播,在升空一刻,館內全場拍手歡呼。有市民表示,對國家的探月工程感到興奮,而身為中國人能親眼見證中國發射衛星上太空上月球,大家都覺得很驕傲,有市民甚至表示為此感動落淚。
配合國家的嫦娥奔月工程,香港太空館由昨日起推出相關展覽,以展板詳細介紹嫦娥奔月工程,由衛星發射到調節軌道、「嫦娥一號」如何圍繞月球拍攝照片、如何收集月球土壤送返地球等資料和圖片,吸引不少市民專程前來觀賞。「嫦一」昨傍晚升空,太空館特別安排館長現場講解。太空館長陳己雄表示,希望能與市民直接交流,一起輕鬆見證這個重要時刻。
特別安排 太空館長講解
在「嫦娥一號」升空前半小時,數十名市民已提早趕到太空館搶佔有利位置,不少父母更懷著興奮心情,帶同子女一起觀看直播,巿民都表示對國家首次探月感到興奮;在發射前一刻,太空館場內觀眾屏息以待,靜靜為升空倒數;到「嫦娥一號」升空一刻,市民都忍不住拍掌歡呼,有市民更直接向著電視熒幕拍照,表示要拍下這值得紀念的瞬間。
在場的小朋友們對「嫦娥一號」探月似懂非懂,他們在火箭升空後不時說說笑笑,但仍然被火箭點火升空這種少有的畫面吸引。而有年長市民目睹「嫦娥一號」成功直飛蒼窮,不禁熱淚盈眶,深受感動。居於深水步的關先生,昨日特意到太空館看直播,他透露自己心情十分激動,火箭升空時更有哭的衝動,「現在只是第一步,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很開心,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大事」。
升空一刻 市民拍掌歡呼
「嫦娥一號」升空後,太空館將更新有關衛星的展板,加入衛星升空時的圖片,以及太空傳送回地球的三維相片。陳己雄更表示,市民有機會以肉眼在本港觀看到「嫦娥一號」,但由於「嫦娥一號」的軌道並不穩定,難以預測方向,加上「嫦一」距離地面較其他衛星高,會比較暗,故觀看難度非常大。
追尋「嫦娥」芳蹤 港媒全天候報道
【本報訊】面對香港市民對「嫦娥一號」升空的極大關注,媒體以鋪天蓋地、24小時全天候的報道,讓港人能與13億國人同呼同吸。科技拉近中華兒女之心,不論是露天大熒幕、電台,還是互聯網上的即時新聞,都不停地與西昌記者連線進行「馬拉松式」的嫦娥報道,加上報章連日來的大篇幅報道,把全城探月夢燒得火熱。
本港傳媒為捕捉中國人奔月的歷史時刻,無不駐下重兵全方位報道。多間電視台兵分幾路,派出多支採訪隊於3天前直達西昌掌握最新動向,追訪技術人員的準備工夫;另一路人留守本港採訪港人的「奔月」心情,尤其在香港太空館,早上已有記者駐守。
電視台在各區的露天大熒幕全程播放西昌和本港的最新「嫦娥」消息,且每節新聞也經更新,吸引不少路人在街上凝看。有市民說:「每一節都有新野加,一定落重本製作。」直至6時零5分,全城屏息靜氣細看嫦娥緩緩升空的一刻,有市民禁不住鼓掌歡呼中國人完成了這一創舉,圓了中國人的攬月夢。
評論稱體現科學發展觀
報章更加「唔執輸」,除本報早在十天前已經派出採訪隊到達西昌,發回了大批報道之外。各報連日也開設專版,向讀者介紹準備工作的每一個進展,相關的科學知識,介紹中國航天事業的歷程;到昨天,更不停將最新消息和圖片上載即時新聞網上,在升空前1小時更是每5分鐘更新一次,仔細程度不為電子傳媒專美。
事實上,報章連日來對這則新聞的重視程度,可從各報報道篇幅和評論窺視一二。過去3天全港約有130則與嫦娥有關的報道和評論,多日來佔據頭版和重要新聞版,圖文並茂解構嫦娥探月的理論,以及探月衛星的結構。各報社評更是細膩透視嫦娥奔月的深層意義,評之為十七大後「科學發展觀黨章」首個體現、凝聚民族精神,探月技術也與美國、蘇聯看齊,為中華民族的空間技術揭開新一頁。
「嫦一」成國情教材 學校早課講解
【本報訊】(記者 羅賀琪) 為迎接中國首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升空,香港市民都密切留意有關訊息,學界對此更反應熱烈。有學校昨日特意在早會加插講解中國探月歷史環節,亦有學校早在上月已開始籌備「迎嫦娥升空」的一連串活動。學校都指今次升空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良好的國情教育教材。學生們則興奮地表示,自己身為中國人,對「嫦娥」成功「奔月」感到很自豪。
「嫦一」昨傍晚如期順利升空,本港部分學校為迎接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作了不少準備工作。位於小西灣的漢華中學昨特別為學生舉辦「精華早讀課」,由物理科老師在早會時段,通過全校廣播向學生講述中國探月歷史、難點、意義等。漢華中學署理校長關穎斌表示,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探月計劃,是國情教育的一部分,「身為中國人,應該了解中國的國情。」除早讀課外,校方亦將在今日製作報告板、重播「嫦娥奔月」的情況,以總結衛星升空歷程。
趕看直播 學生「與有榮焉」
「嫦娥奔月」除可作國情教育的課題外,對該校的其他科系的老師也另有「妙用」。負責向全校學生講述中國探月計劃的物理科老師盧錦全謂,火箭升空正好配合上中六物理科「萬有引力」教程,故會將此作為物理教學的例子,與學生一同討論升空引力等問題。
就讀中六理科班的朱欣澄同學表示,一直有密切留意中國的探月計劃,昨日下課後亦趕回家看升空直播,「身為中國人都覺得好光榮!」而另一同學黃英泰亦稱感「與有榮焉」,未來會繼續關注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
另外,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則早在本周一,已舉辦「嫦娥奔月水火箭」計劃,組織學生自行製作水火箭,以預祝「嫦娥奔月」成功。該校表示,早在9月已籌備相關計劃,期望可豐富學生的物理知識之餘,亦增加對祖國的認識。
鄭伊健:期待人類登月旅行
自己很喜歡尖端科技,雖然現在正在日本工作,但得知「嫦娥一號」成功升空後都很高興,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的航天科技又進了一大步,「身為中國人,好高興看到中國的科技可以與其他大國看齊」,而他亦期待人類能更了解月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或者旅行,他更笑言:「不知嫦娥能不能找回吳剛呢?」
鄭裕玲:希望港人可多出力
DoDo姐知道「嫦一」升空後很開心,因為中國人再次探索太空,她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多點事,不論在技術和工作人員方面都想為中國出一分力。
鄧健泓:很想嘗試無重感覺
「嫦一」升空感到很驕傲,希望可以快點載人上月球,他自己就很想嘗試無重狀態的感覺,「相信身在太空,心都會廣闊一點,可以忘記不開心的事。」
「嫦一」將創中國7項第一
■第一次探測月球。這是中國首次開展對地球以外天體進行探測的飛行器,主要任務是攜帶有效載荷進入環月軌道對月球進行科學探測。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軌道。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從地球到達月球軌道至少需要10次較大的軌道控制,而「神舟六號」飛船僅需要3次左右的軌道控制。
■第一次為月球「畫像」。中國這次繞月探測工程的4個科學目標中,第一個科學目標即為獲取月球的三維影像,而至今國際上還沒有覆蓋月球全球的三維照片。
■第一次探測月球表面元素。中國將在美國探測的5種元素的基礎上,再增加9種,共探測14種元素的分佈。
■第一次利用微波輻射計探測月壤厚度及其分佈。雖然以前對月球探測也曾做過月壤厚度的測量,包括實地的測量,但真正對全月球月壤厚度的測量,目前還沒有實現。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測控中引入天文測量手段。用於觀測恆星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將在「嫦一」衛星測控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次利用國際聯網對航天器進行測控。歐洲空間局的庫魯站、新諾舍站、馬斯帕拉馬斯3個測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測控站,將採用國際通用的傳輸協議對「嫦一」1衛星提供測控支持。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