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外學子隨筆:東歐之旅 閱讀大街小巷民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30]

陳俊宇

 從倫敦出發到歐洲各地的機票非常廉宜,所以留學期間,我不停歐遊,穿插在雄奇古堡、鄉城木石間,大開眼界。然而旅遊,不應該只是吃喝玩樂。到一個風土人情都陌生的異地去遊學,有點兒像朝聖,在享受那份官能的滿足感之餘,沒理由不給廟堂添些香油讓燈火延續下去。我指的香油,就是思考。對眼前的新奇事物都花些時間思考,用多個角度去閱讀大街小巷民情,令理解更深,看得更遠,才是學習。說不定還可以防止腦筋在刻板的生活中僵化。

旅行前 先做資料搜集

 建築提供了要閱讀一個城市最直接的途徑。每次出門,我都盡可能做些當地建築物的資料搜集,新的舊的,大廈教堂車站體育館,在哪裡,建築師是哪一位,建於何時,必先有個大概。然後,計劃行程,再作篩選。這樣做,就算到最後我未能親身到每一處建築物去,那些資料搜集的結果已形成對地方的初步印象。印象再經過考證,讓思考有了伸展的舞台空間,每每在旅遊的路上迸發火光。

頹垣敗瓦 以驚人速度重建

 例如,我三月的時候到過東歐去。原本我對東歐的印象極模糊,隱約只是聯想到先後被納粹和前蘇共兩大意識形態蹂躪過的那片土壤和波希米亞人對藝術的狂熱。臨出發前,看網上書籍裡現存的東歐建築,跟西歐的主流形式看來差不多;直至親歷其境才發現,其實是跟東邊的俄羅斯建築較相似,而且都受源自土耳其的拜占庭風格影響;儘管,土耳其跟這些地方地理上相距甚遠。由此可見,地域不是建築風格傳播的唯一因素。

 旅行當中我又想到,戰爭雖有能力將一個城市的面貌完全改變,但歐洲的城市,像荷蘭的鹿特丹、德國的漢堡,以及今次我東歐之行的首站--波蘭的華沙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過空襲的重創之後,都以驚人的速度重建。幾年之間,本來只剩頹垣敗瓦的丘墟,又重現昔日梓澤的風采。

華沙民房精緻 忠於歷史

 走進華沙的老城區,紅磚蓋的城牆、精緻華美的民房,倒映在雨後未乾的磚路上,竟完全不像受過破壞!原來,華沙的老城當年給炮火摧毀至剩下不足十分之一,但戰後憑著民族的韌力,謹慎研究歷史文件,將舊城的每個細節都鉅細無遺地仿照原本的樣式建造,跟戰禍之前的一模一樣。如此忠於自己的歷史遺產,目光向遠而不忘本,不禁令人難過——怎麼世界上還會有城市不停地白白將自己的建築文物壯烈踹碎運往堆填區風化的荒誕神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