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政治的人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6]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民主派」急於在香港推行全面普選制度,卻不重視或故意忽略香港政治尚缺乏一大批落實全面普選制度所必需的成熟的政治人才,因為香港政治剛開始擺脫傳統而具香港特色的狹隘商業文化的羈絆。循序漸進地逐步由部分普選發展至全面普選,既是培養香港一大批成熟政治人才的唯一途徑,也是積累新制度成功運作所必需的經驗的不二法門。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有多達9人報名競逐。本文執筆時,特區政府選舉事務處已確認其中8人為合資格候選人,另一位參選資格被否定的人士表示將申請司法覆核。一個任期僅8個月的立法會議席的補選,竟引來如此多有志之士角逐,意義何在?

多人角逐立會補選顯示香港政治走向成熟

 若以狹隘的商業原則來衡量,其中,至少七八位人士的舉動應受質疑,因為,他們幾無勝算。按狹隘的商業原則,誰會投資於一項幾乎肯定「竹籃打水」的項目?然而,政治有其固有邏輯。政治也講投資與回報,也要計較金錢得失,但是,更著眼長遠而不是囿於當下。任何成功的商人都不免經歷失敗,但是,不斷失敗的商人很難成為成功的商人,因為,失敗多了會耗盡其資本(金錢)而斷其繼續投資的前路。政治則不一樣,卓爾不凡的政治家無一不經歷曲折的政治磨練,成功是一系列失敗鋪墊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政治同科學研究可謂異曲同工。所以,不管所有參選的男士和女士是懷抱著怎樣不同的自我期許,有如此多人士站出來為一個只有8個月任期的立法會議席而拚搏,無疑是香港政治開始擺脫傳統而具香港特色的商業氛圍的一個標誌。

急進全面普選脫離香港政治人才不足的現實

 由於香港長期是一個移民社會又受英國「殖民管治」,加之九七前關於回歸的政治紛爭和心理困擾,香港社會濃厚的商業文化較之世界上其他商業重鎮是格外的短視。香港人講究賺快錢。這是香港特色。這種商業文化通過傳統的「行政吸納政治」機制浸入香港政治。香港人看政治如同看生意,從政彷彿從商。所謂有怎樣的人民便有怎樣的政府,套用在香港,還可以增加一句——有怎樣的商業便有怎樣的政治。

 香港成熟的政治必須以政治擺脫商業而獨立為始點。香港成熟的政治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政治人才,他們可以來自商界和專業界別,但必須具有不同於商業和專業服務的智慧和經驗。

 「民主派」急於在香港推行全面普選制度,卻不重視或故意忽略香港政治尚缺乏一大批落實全面普選制度所必需的成熟的政治人才,因為香港政治剛開始擺脫傳統而具香港特色的狹隘商業文化的羈絆。循序漸進地逐步由部分普選發展至全面普選,既是培養香港一大批成熟政治人才的唯一途徑,也是積累新制度成功運作所必需的經驗的不二法門。

培養和造就政治人才是主導香港的關鍵

 選舉和委任是政治的兩種不同的舉人和用人的方式。在現代民主政制中,選舉是核心,委任是輔助。作為個人,可以選擇走競選之路或者接受委任之路,但是,作為整體,受委任者必須為被選舉者服務。香港逐步走向全面普選,與之相適應,香港政治人才無論是接受特區政府委任還是參與特區各類選舉,都要明白惟有一個政治舞台那便是選舉以及輔助於選舉的委任。

 政治人才是在政治鬥爭中培養和造就的。政治鬥爭的性質及其激烈程度,取決於有關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性質和政治矛盾;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也受有關國家或地區同世界政治的聯繫方式和程度所影響。在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重點和焦點是如何全面準確地落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越來越受國家主體政治發展所影響,也繼續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國與美國等若干西方國家關係亦即國際政治所牽動。不同政治派別的政治人才,都需要在政治較量中培養和造就。誰能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政治人才,誰就能夠主導香港沉浮。

香港政治需進一步開放

 八九個人爭奪立法會一個席位的補選,還反映香港政治開放度不夠。政治職位需求超過供應,是古今中外政治的常態。然而,香港社會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人士正萌發或表達愈益強烈的從政意慾,而在頗大程度上沿襲傳統「殖民」體制的特區政治構架卻難以滿足。這一點,會激發競爭而有助於錘煉政治人才,但同時要求香港政治進一步開放。

 參與2007年12月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補選的人士,只有一位能夠如願以償,以第三屆立法會餘下任期作為其開展下一步政治生涯的一個平台,其他人士必須重新考慮和部署其下一步政治生涯。也許有人立即選擇退出政治。也許若干年後只剩一二位繼續活躍於香港政治。路遙知馬力。政治人才惟有時間和經驗才能打造。(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