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親成長樂:與小朋友一起樂觀做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9]

趙來發

 每當電視播放那個最後一句話是「可唔可以唔死」(可不可以不死)的宣傳短片,總覺心酸,聯想到近日一連串「掟子女落街」的新聞,叫人傷心。

 我們都曉得說孩子無罪,不應當成為成人糾紛的人質或陪葬品。當成人到了這個要玉石俱焚的極端的地步,還說什麼親子教育 ? 都沒有意義,一切要由最基本的人生意義談起,成人與小孩子一起重建正確的人生觀。我有朋友對我說,因為遇上人生的逆境,她覺得走投無路、生無可戀,曾有自毀的念頭,但想到還有個等待長大、天真無邪的兒子,除非把他也一起「帶走」,否則 ── 她只好咬緊牙齦,努力生存下去。

莫把逆緣當困境

 兒子成了朋友努力的理由,是她的續命草。面對逆境,不是和子女同歸於盡,而是互相扶持、相依為命。跟要「掟子女落街」的父母的思維,剛好相反。兩種心態同樣由逆境緣起,結果卻迥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大抵出在我們如何詮釋對子女的愛。

 從心靈或宗教觀點,所謂「逆境」、「困境」,其實不過是我們對自身處境的一種觀念:我們態度悲觀,處境便是逆境;我們態度樂觀,處境便是順境。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莫把逆緣當困境。因為智者說:一旦慣把逆緣視為困境,而厭惡它,甚至連芝麻小事,都會變成大問題。憂慮、恐懼和情緒性的痛苦,將有增無減,很難感到安樂、放鬆。智者又說:任何處境都可以用兩種方式去看待它—可以看成是困境,也可以看成不是困境。

沒有絕對逆順境 只有心念轉動

 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我們曉得不從「自我中心」、短線角度去認識處境的智慧,單是紙上談兵沒有意義。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問:我們究竟為什麼而生存?不管我們為誰而生存,我們都不只是為自己而活。眼前的所謂逆境,其實是為下一個順境做準備,沒有絕對逆境與順境,只有我們的心念在轉動。

 我們有時會以為十歲以下的小朋友,不懂什麼人生道理,其實小朋友的心識,常常比大人清明。他們未必懂得表達,但不等如不會明白。所以,有人認為親子教育中有不應忽視的部分,就是和小朋友一起參加宗教活動,如果不違反原來的宗教信仰,更應參加不同宗教的活動,讓小朋友能拓闊眼界,認識不同的宗教智慧。

 這既是親子教育,也是成人教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