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駐校社工手記:貧與富價值觀的建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9]

李杼璇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臨床心理學家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快樂地成長,但有礙於工作關係,沒有太多時間陪伴他們。因此,部分家長會以物質去滿足子女的需要,藉此作出補償,使他們快樂。同時父母喜歡利用金錢或物質和子女作出交易,例如向子女說:「如果你能給我清潔好自己的房間,我便給你一百元」、「你今次測驗能獲得九十分,我便賞你九十元」可是,這樣會使子女對金錢或物質的定義產生了偏差的理解和歪想。

以金錢滿足 子女得錯誤訊息

 根據心理學家皮埃傑(Jean Piaget 1896-1980)所說,7至11歲的少年人進入了具體運用階段(Concrete Operation stage)。他/她們在這階段是憑著說明、解釋、舉例來學習,透過實況來獲取知識,對於抽象概念的事情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當父母不停地用金錢來滿足子女在物質的需要時,他/她們同時在學習一個錯誤的訊息:金錢就是一切。

 久而久之,這便成為子女的金錢觀,當進入青少年期時,他/她們便會認為「金錢」等於「富有」的象徵,有錢便等於愛、有快樂,擁有越多物質如潮流玩意,就等如有更多的朋友。對於判斷力較低的青少年,這種錯誤的想法容易使他們形成一種驕傲、自私的心理,認為有錢的人、擁有豐富物質的便高人一等;在不如意時,他們會感到自卑,不懂欣賞自己的長處,只會用金錢去衡量個人成功得失。

 因此,父母應協助子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

1. 減少用物質去滿足子女的需要:不停的物質供應,只會令子女凡事都以物質衡量。他們會認為「有」就等於「富」,相反,「沒有」就等於貧。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子女快樂,除了物質供應外,還可以嘗試使用讚許(Praise)的方式。簡單的一句讚美,可以讓子女感到你的重視及關懷,還能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及自我認同感。

2. 避免用金錢作交易條件:家長常以金錢的獎賞來推動子女做家務或讀書。其實,這樣做不單帶給子女錯誤訊息,還會令他們養成只為金錢去做事,而不是根據實況而為。

3. 以身作則:子女很多時都會透過模仿父母去學習,因此父母也應該有著健康的價值觀念。青少年期的子女是可透過說明、解釋、舉例來學習,所以父母應多抽空跟子女傾談正確的價值觀,解釋物質需要只是生活的一部份,並不代表是生命的全部。

 子女像一張白紙,他們對貧富的認識是靠父母給他們灌輸的。所以,協助子女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需要家長的適當輔導及幫助。如對此文有任何查詢,請電郵至ccd@elchk.rog.hk與該會社工聯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