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政治的標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13]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市民不應被動地接受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而是可以也應當通過選票以及其他各種足以表達民意的方式來選擇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怎樣的政治人物也反映他們自身的政治水平,包括政治意識之強弱和對於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理解之是否準確。即將到來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絕對是衡量市民和政治人物的一個標杆。

 衡量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大致看兩個層面: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的組織水平,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水平。

衡量本港政治水平的兩個層面

 前一層面包括3方面:(1)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意識強弱,以問政、參政意慾來表現;(2)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組織大小,以政治團體或政黨成員數佔人口總數的比率來量度;(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人物,包括特區政府管治班子、政治團體或政黨領袖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

 後一層面包括兩方面:(1)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團體或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對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理解和貫徹,關鍵是如何認識和把握特區與中央關係;(2)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團體或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對於香港政制發展方向和途徑、經濟轉型目標和途徑以及促進香港社會和諧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認識和態度,亦即對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關鍵是如何取得共識。

 毋需贅言,政治人物在這兩個層面都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兩個層面的水平能否提高,在相當程度上就看政治人物,不僅看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而且看政治人物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性質、歷史方位、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體,歸根到底是香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而是可以也應當通過選票以及其他各種足以表達民意的方式來選擇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怎樣的政治人物也反映他們自身的政治水平,包括他們政治意識之強弱和他們對於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理解之是否準確。

立法會補選是本港政治的一個標杆

 所以,即將到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和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是同時衡量香港選民和政治人物的一個標杆,概言之,是香港政治的一個標杆。

 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同過往歷屆有一點明顯區別,這就是,政治團體更注重打政治團體的旗號,把香港區域組織競選當作擴大政治團體基層實力和影響的重要契機,為政治團體爭奪立法會議席乃至更長遠目標做準備。這是香港社會政治化、政治政黨化深入的表現,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在上述第一個層面提高的表現,但因此,需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在上述第二個層面相應地提高。

 人們往往容易為政治人物的口才、風度、政治話語的鼓動性等等因素所吸引,這些因素是反映和衡量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的重要參數或指標,卻不足以甚或不能反映和衡量政治人物對於其所處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在今日香港,具有相當高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的政治人物屈指可數,能夠洞悉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政治人物更是彌足珍貴。儘管如此,香港選民還是應當慎重比較,選擇有利於「一國兩制」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讓他們有機會在政治實踐中增長才幹,提高水平。

六四定律導致兩太政綱趨同

 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有一個顯著特點,這就是兩位主要競爭對手的競選綱領在頗大程度上相重疊。這是針對香港島選民構成特點的一種競選策略之不謀而合。香港島選區,是中產階級人口相對於其他選區最為集中的一個選區;根據1991年以來歷次立法機關選舉的經驗,是所謂「六比四」(即六成選票投給「民主派」,四成選票投給愛國愛港陣營)定律表現最為充分的一個選區。在頗大程度上,正是鑒於這一所謂定律,民建聯未推舉其成員來競逐其黨主席的遺缺。

 為打破這一所謂定律,得到愛國愛港政治團體支持的候選人葉劉淑儀女士努力爭取「中間選民」,後者政治理念偏向於「民主派」,但是不願意跟隨「民主派」中的死硬分子與中央對立。為維護這一所謂定律,得到「民主派」支持的候選人陳方安生女士竭力喚起香港一部分居民對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的不滿;但為了不失去「中間選民」,又自稱願與中央溝通。

 自2003年七一以來,香港政治生態朝著有利於「一國兩制」的方向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變化;是否足以承載香港民主政制進一步發展,2007年12月2日將提供不可忽視的啟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