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學生園地:我看電影《羅生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14]
放大圖片

池家楊 沙田崇真中學 中七文班

 《羅生門》是一齣由著名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電影。這個故事在大雨滂沱下展開。一個樵夫、一個僧人和一個平民在破爛的城門下討論著一件令人「不明白,一點都不明白」的事件。

 竹林中,一個武士被殺。發現死者的樵夫、兇案事件中的三位主角 ——盜賊、武士和武士的妻子都各自訴說著事件的不同版本。導演刻意安排了角色在檢察院說出證詞時,雙眼緊緊望著鏡頭,讓觀眾直接從各人的眼神、動作和語言來判別證詞的真偽。觀眾再不單是觀眾的身份,其實已成為戲中的裁判官,重組這一件支離破碎的事件,審判著戲中角色的對錯。

 樵夫說他上山砍柴時,意外發現死者,隨即驚惶逃去。盜賊說自己以男子氣概懾服了那妻子,並在公平的對決中戰勝了武士。盜賊是強者威武的形象。妻子說自己被玷污後,被丈夫以冷酷眼神對待,叫她生不如死,可惜自殺不果。妻子是貞忠的形象。而死者則說妻子給盜賊獻媚,叫他好不憤恨。給鬆綁後,便自殺而死。武士是一個自重的形象。

 顯然地,三人說的都是謊言。那樵夫呢?我們一直信以為真,但其實,他說的亦是謊話。樵夫因要掩飾自己貪心變賣死者之物的真相而沒向官署稟告真實情況。原來,盜賊、武士和妻子都另有真面目。

 事件究竟如何,觀眾未必有確實的答案。可是,導演叫觀眾判斷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角色為自己而說謊的道德對錯。電影中的平民在結尾說出了人性的現實:根本人人都為生存,為自己的利益而說謊,「世上就是地獄,沒人相信人」,連本來相信人的僧人,都對樵夫起戒心。電影一直都是陰森昏暗的,但導演卻安排了光明的結局:樵夫承認道德上的過失,雨停了,樵夫走出了羅生門。

 可是現實上,這種可怕醜陋的人性會循環延續下去,還是人最後會醒覺,歸依道德呢?

 《羅生門》中,觀眾可以是裁判官,是一個判別別人的旁聽席者,但戲外,導演還讓我們當上千千萬萬齣《羅生門》的主角。只是地點不是竹林,而是繁華的都市;時代背景不是亂世,而是現代的盛世;經歷的不是離奇兇殺案,而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面對的各種責任。觀眾在這處境會怎樣選擇?天空會放晴嗎?

 未必。縱然時代變,處境變,但人性始終如一。在亂世中,或許就如孟子所言:「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人人都會維護自己的一點利益,甚至不惜一切來得到物資、名譽等,以求生存。那是自保的時代,道德是生命的奢侈品,只要對自己有利,說說謊又有何所謂?然而,即使是盛世,每人依然有自己重視的一些價值,他們亦會以自己利益為先。當競爭愈激烈,人就愈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企圖掩飾所有不足的地方,向別人展示自己認為最有利的一面。人在甚麼年代都不可信。《羅生門》所刻劃的人性,其實並不存在時間的限制。

 戲中,角色的故事演繹了人生的三大陷阱 —— 名、利、色。盜賊強暴武士的妻子,為色;那女人雖嘗試反抗,但最後亦為之心醉神迷,亦為色;武士被盜賊引誘,跟他到森林深處找尋寶藏,為利;樵夫取去死者東西,亦為利。色和利是人皆有之的慾望,但稍一放縱,就會成為貪婪,只會叫自己身敗名裂。當事件被揭發,人總會用盡一切辦法掩飾,怕認錯,怕承擔責任,怕自己的名譽受損。身敗名裂的後果太可怕了!於是,他們說出一個接一個的謊言,有些逞強,有些裝弱。可是說穿了,他們心虧、軟弱,期望保住僅有的名聲。諷刺的是,當謊言被識穿,他們的名聲只會更臭,因為他們在貪婪以外,還得加上虛偽這項罪名。

 觀眾們,撫心自問,有誰從沒有追求過名、利和色?有誰心底裡一點貪婪和虛偽都沒有?相信良心這位裁判官早已回答了你。

 電影最後放晴,以一個嬰孩作結,象徵著希望。這個希望來自樵夫的醒悟,他在善惡交纏的人性中選擇了善。這彷彿告訴我們,只有認清人性的醜惡,否定它,世間才有希望。

 這是導演黑澤明安排的結局,那觀眾們,你們的結局又如何?

 老師評語:恰當地掌握電影主題,對人性的分析也恰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