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攝影:李志樑
用一句老土的話開始:發明家不易做,業餘發明家更難做。
港產發明家李啟業便是人辦,上班、湊仔、發明,作品拿了獎,還得應付傳媒的追訪,忙個不停;更難的是,發明未面世,先要投下大筆資金。他的兩個發明中,剛在「美國INPEX發明展2007」拿了個「最有價值發明金獎」的「椅子防摔倒裝置」,正式投產前已花掉他2、30萬港元;前一個作品,於2005年拿了美國發明展的「嬰兒兒童照顧發明金獎」的半自動防夾手裝置,目前未有新發展,也已用了他10來萬港元。
「幸好太太支持,有時我的錢不夠,她便拿錢支持我。」李啟業說,近40歲的男人,說起這話,語氣中滲出甜味。男人背後的女人,說起來更老土,但受用。
更甜的,是談起6歲半的兒子李子雋。
「有時他會很興奮地告訴我,他發明了甚麼甚麼。」沒有想過兒子會步自己後塵走上發明路,提及兒子的聰明伶俐,掩不住眼角的笑意。
「他是我發明的靈感。」眼前的男人說。他的防夾手裝置不讓小孩的手被門縫夾住,防摔倒裝置不讓喜歡玩椅子的孩子跌倒,一切都源於6年前呱呱落地的小孩兒。
為兒子拒絕北上
李子雋出世時,李啟業才31歲—這個世代,個個男人都是「Kidult」,30來歲還是大細路。「雖然緊張興奮,但要直到孩子生出來,你看見他真的在你面前,那一剎才真正意識到你的責任有多重大。」
李啟業預科畢業後,跟隨兄長的腳步到台灣求學,修讀建築,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台灣的設計空間很大,可以容納很多想法。」1997年結婚,年底回流香港。「台灣的電單車很多,如果想要有小朋友的話,難保不會出意外。」
還未生子,已先考慮子女將來長大後的安全,李啟業確是個超級小心謹慎的父親。
但他在台灣所讀的資格,香港不認可,要當建築師,還需要考牌。「想來想去,始終不想再浪費時間去考牌。」於是安於做一個平凡的設計師,工作與建築師無異,只是設計圖完成後,需先讓有牌的建築師過目,然後才會「上呈」到老闆手中。
因為普通話流利,他跟的Project多是內地樓宇,但要照顧兒子,他一早表示態度:「我不想跟兒子分開,錯過他的成長,因此一早向上司申請『豁免』到內地。」上司體諒,他也樂於坐在香港的辦公室內畫設計圖,過著每天送兒子上學、周末帶他游水做運動的生活。
做足安全措施
在李啟業參與過的項目中,包括有北京的香格里拉酒店。「但其實一個項目完成,當中你的設計可能5%都不到。」他說,語氣中不無沮喪。設計完成,上司改完老闆改,老闆改完客戶改,一層一層改下來,想法都不同了。
「然後可能你畫了幾個星期,便只是在畫廁所的尿兜該怎樣放好看些,廁所地板的磚該如何拼砌。」數起來,他回港十年,該已畫過地板無數。事業心重的,怕早已離棄尿兜的排位,快快考建築師牌,北上拚搏。
但李啟業的事業不在這裡。
兒子剛出世,他聽在急症室工作的兄長提及不少兒童意外傷殘的事故,便花兩年時間設計半自動防夾手裝置,可裝在門縫中,防止關門時夾到活潑好動的兒子的手指。兒子稍大,坐在椅上,喜歡用腳往前蹬,把木椅當搖椅,他便發明「椅子防摔倒裝置」,利用輪子讓椅子不會被蹬起,以防兒子蹬腳時不慎往後摔。「這個裝置完成後,兒子也玩了數次,但見蹬不起來,沒有癮,便不再玩。」
許是兒時陰影。小時候「百厭」的李啟業,曾多次受傷,尤其眼睛。「曾試過將香爐灰灑進風扇,結果一吹,所有灰都吹到自己眼裡。」現在他的其中一眼視力較弱,也是當年種的禍;「也曾撞到床角。」結果在眼角留下一道疤痕。
「受了傷才變得成熟。」如今他在家中每個角落,都做足預防措施。鐵的門鎖用膠包起,尖銳的櫃角、檯角,用軟膠綁好,連床也要裝上防跌的護欄。一個個看似平凡的小裝置,都見其巧思。
可惜他無法享用
「可能是遺傳自我爸爸吧。」李啟業的父親是個理髮師,「當理髮師的,每個顧客的頭形都不同,一坐下,你便得為他們設計出合適的髮型,很厲害。」李爸爸昔日在中環開舖,顧客之一是麥理浩夫人。「他替麥理浩夫人理了10年髮。」媽媽本是父親的好拍檔,「替人修甲的,結了婚後便沒有再做。」
但父親不讓他們兩兄弟接棒,「可能是怕當理髮師『搵食』艱難。」
顧客進入髮型屋,師傅需要馬上在心中繪出適合的髮型,但做設計不比理髮,發明更是。從構思到做出模型,不是數月之間可以完成的事。
「現在每天只有一個小時可以坐下來做自己的事。」李啟業說,放工後全程陪在兒子身邊,只有早上送他上學後的一小時,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研究發明,聯絡廠商。
「這個椅子防摔倒裝置即將投產,會先在美國推出。」於是時間變得更加緊張。但做來做去,都是關心小孩子的安全,哥哥問他:「甚麼時候為老人家發明一些用品?」
李啟業說到這裡,沉默了一會:「想起來,還是會覺得心裡很酸。」不是安不安全的事,是想起老人家,他便無可避免地想到緊接而來的死亡,於是便專注做關於兒童安全的發明:「你會覺得他們的未來很有希望。」
「可惜的是,我的發明追不上兒子的成長速度。」構思椅子防摔倒裝置時,兒子還是坐在小木椅上做功課,發明完成後,他已坐在帶轆的椅子上,無法享用李啟業的發明成果。
「但始終可以讓其他小朋友受惠。」李啟業說,不無悵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