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攝影:武俠
生於1978年的「羅文」不唱歌,但「賣藝」。
港台將於11月21日推出新的文化節目《四維賣藝》,「賣藝者」包括中大藝術系畢業、現於嶺南大學當駐校藝術家的羅文樂。
「你可以叫我羅文。」甫踏進訪問的會議室,他便如此自我介紹。
羅文樂是節目的主持之一,負責的欄目叫「耐人尋味」,將帶領觀眾尋找大城小景的地道情趣,第一集將與詩人也斯在汽車渡海小輪上重拾昔日的情趣。
「二十幾年前,也斯他們那一代關注重建問題,現在我們同樣在關注這個問題,而且都弄得很不開心,這就像輪迴一樣。」與也斯坐在小輪下層話當年,上層兒童管弦樂團正在進行他們的露天演奏,悠揚樂聲伴隨小輪劃破海港的浪花,泛起數不清的泡沫。
我也可以賣保險
重建、消逝,香港人的神經,似乎對「消逝」的議題特別敏感。
「香港連失戀歌也特別多,這個便是香港的當代性。」羅文樂說,
也斯那一代關注北角重建問題的時候,羅文樂沒有趕上。回歸那年他入大學,讀藝術,千禧年畢業。能夠入大學,他說,父母已經滿足,皆因自己成績不甚佳。
「我哥哥成績很好,他也喜歡畫畫,後來讀建築。」那個年代,喜歡畫畫的多入讀建築系,但他的成績差,達不到學系的要求,「後來哥哥說,身為男孩子,要麼讀專業,要麼讀興趣,簡直是當頭棒喝。」他毫不猶豫便入了藝術系。
讀藝術,和讀中文沒有兩樣。「從社會定位來說,都只不過是一個學位,畢業後我一樣可以做保險、當基金經紀。讀書與『搵食』是兩回事。」
羅文樂最終沒有跑去賣保險,或幫人買基金。
「畢業後在藝術館當二級助理館長,負責公共藝術,但工作沒有甚麼趣味,做了一段時間便離開。」其後他在香港設計中心負責活動統籌,不久後到「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HKIAW)做駐留計劃,負責行政工作。在與藝術相關的三個性質不同的機構工作,磨練下來的,是羅文樂對自己的尋找。
「工作一段時間後,想在知識層面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於是決定到英國讀書。」他到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修讀藝術碩士課程,算是從保險經紀跳到真正投身藝術這一行。
眼鏡蛇的感召
藝術家是思考另類的一種人,「如果是理想國的話,就不必有藝術家了。」他說,談消逝,「或許嘉咸街和自己有較多的關係。我在中環長大,重建,那些落街買粥的個人回憶都沒有了。不捨,但是沒有辦法,你只能盡量去爭取,就如失戀,也要努力箍煲才行。」
他的失戀故事,「都是不值一提的。」但城市的消逝,他有很多話說:「傳統中掌權者和草民之間有很大的鴻溝,可能決策者在中環生活,他們怎會明白深水步是怎樣的生活?只知道這樣對你好,但結果就好心做壞事。這種結構不改變,我們對消逝的感情便不會完結,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捉緊自己有感情的東西。」
能夠捉緊的,或許只有自己。「如果告訴你從現在到將來都要做藝術,很難說,遇到沒飯吃的話,我一定不會這樣做。我這一代已學會了不再浪漫,像蛙王那代就真的很浪漫,型到『爆』。」
他這一代呢?「一元都沒有的話,想都不用想便會放棄。藝術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就如他很確定地說,當年大學修讀藝術系,畢業後仍然可以當保險經紀一樣。
「那只是一個學位,如果在賺錢能力上和其他學系沒有特別的差距—除了醫科等專業,那為何不在自己的興趣上選擇?這樣在知識的追求上反倒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整個社會都這樣想,那我們的知識水平就會提高—這是一個高學位水平的社會,而不是高知識水平的社會。」
30歲不到的羅文樂,說話有點老氣橫秋。他追求知識層面的東西,於是到英國進修。「讀書的衝動,是對藝術創作上的好奇,有些我不明白,但又喜歡的,想搞清楚。」他不反叛,但喜歡反叛的東西。「外國有個叫『Cobra』的movement,很有爆炸力,就這樣被感召。」先鋒派的藝術運動,便是對既有藝術形式的反叛。
「這種反叛不代表破壞,但這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成長中要有的。」羅文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