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活語絲:「濕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3]

吳康民

 講完大鈔,再講「濕柴」。

 什麼是「濕柴」?年青的一輩大概不甚了了。幾十年前,中國內地甚至香港,家庭用的燃料,大都還是柴炭,新界鄉村以及內地城鎮,每見有人在劈柴作生火之用。乾柴才能生烈火,如果柴薪濕了呢,那就用不上了。

 所以「濕柴」,就是連作為生火的燃料也沒有用。鈔票的價值極低,便被形容為「濕柴」。

 老一輩在內地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忙於發動內戰,把國家經濟弄得一團糟,物價日日飛漲。人們形容到小吃店吃飯,第一碗飯和第二碗飯的價錢就不一樣,這是真事。我也親眼見過人們在單車尾掛上一綑綑的鈔票,上街買物,這就是「濕柴」。今天如果如此運送鈔票,不惹來劫匪才怪。

 但因通貨膨脹而使原有鈔票不值錢,也並非自國民黨政府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馬克的貶值直使鈔票等同廢紙。我至今仍存有當年德國發行的一百萬馬克的郵票。

 現代的南美洲和東南亞,也有不少國家的鈔票貶得很厲害。蘇聯解體後也是如此,而且他們幾易幣值,外人弄不清楚新幣和舊幣,往往上當。多年前往遊南美,對巴西鈔票就弄不清楚新舊幣值之分。舊幣印刷精美,面值是十萬和上百萬,其實是廢紙,只供作古董收藏。緬甸、柬埔寨、越南也是如此。所以這些地方都流行美鈔,購物不必兌換當地紙幣。

 香港的幣值算是穩定,除日本侵佔那三年八個月之外。戰後雖一直有通貨膨脹,六十年來幣值應貶逾十倍,但物價是穩步上升,並沒有出現貨幣危機,因而也就沒有「濕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