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陳方安生與李柱銘:一個銅錢的兩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4]

馬 文

 李柱銘玩「鮮明」,是要鞏固「民主派」中頑固分子的政治立場,亦即是要鞏固「民主派」的基本教義派——香港政治光譜的極右一端。陳方安生玩「模糊」,則是一種競選策略,瞄準港島以中產階級人士為主體的選民中,一部分在政治理念上偏向「民主派」卻不願意與中央政府對立的人群。李柱銘是要為「民主派」夯實營盤,陳方安生則是要為「民主派」擴大地盤。本質毫無二致,差別在於職責分工。

 李柱銘對於中央政府的態度是眾所周知的。在九七前,他公開反對香港回歸祖國,曾經惡毒地把英國歸還香港比喻為把猶太人交給納粹德國。近20年來,他一再咬牙切齒地攻擊中央政府。不久前,他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公開呼籲國際上敵視中國或對中國別有企圖的政治力量、政治人物,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機,組織和發起一場針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所謂「北京的戰役」。可笑的是,為了替他本人的言行開脫,李柱銘居然公然歪曲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澳門事務」的話,說什麼胡總用語好小心,「他說的是『外部』,不是『外國』」,胡總指的「外部勢力」是指香港以外地區包括內地及中聯辦。這是3歲小孩都能識破的無恥詭辯!

反對派頭面人物的兩副嘴臉

 陳方安生是在李柱銘等人全力鼓動下,代表「民主派」站出來競逐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的。在對待中央政府的態度上,表面看,她與李柱銘有所分別。作為港英政府的第一位華人布政司和最後一任布政司,陳方安生受中央人民政府信任,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政務司司長。儘管這不保證她同中央政府的關係不變,如同李柱銘曾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多次上北京參加有關會議和活動,不保證他不在骨子裡堅持、因而很快暴露其反對中央政府的立場。但是,陳方安生的確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只是有時表達與中央政府不同的政治觀點而沒有把矛頭對準中央政府。然而,在她明知中央政府對於她代表「民主派」競逐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補選的原則立場後,依然一意孤行,甚至還假惺惺地表示欲與中央政府溝通。這就不僅表明她與李柱銘是政治立場相同,而且是政治上無恥不相上下。

 李柱銘是「賊喊捉賊」,陳方安生則是「虛偽善變」。這是當前香港政壇上某種政治勢力的頭面人物的兩副嘴臉,形式上有區別,實質上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陳方安生玩「模糊」策略

 陳方安生在競選期間還對著電視攝影機鏡頭聲稱,她受「民主派」支持而競選,卻不希望被標籤為「反對派」。請問陳方安生:你如此表態,是否希望被標籤為特區建制的「支持派」?

 「鮮明」,是政治的一類風格和策略。「模糊」,是政治的另一類風格和策略。李柱銘玩的是「鮮明」,即便「賊喊捉賊」也是無恥得「鮮明」。陳方安生玩的是「模糊」,企圖藉此達到「爭取中產」的目的。

 李柱銘玩「鮮明」,是要鞏固「民主派」中頑固分子的政治立場,亦即是要鞏固「民主派」的基本教義派—香港政治光譜的極右一端。陳方安生玩「模糊」,則是一種競選策略,瞄準香港島以中產階級人士為主體的選民中相當一部分在政治理念上偏向「民主派」卻不願意與中央政府對立的人群。李柱銘是要為「民主派」夯實營盤,陳方安生則是要為「民主派」擴大地盤。本質毫無二致,差別在於職責分工。

 回顧歷史,只要香港政治形勢對於「民主派」有利,不要說李柱銘,即使陳方安生,都會展示其政治立場鮮明的特點。君記否?就在2006年7月,陳方安生又是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訪問,又是在香港的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公然攻擊國家主體的政治體制,公然鼓吹香港做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

陳方安生對抗中央政府

 然而,李柱銘是陳方安生的一面鏡子,因為他們倆是「一個銅錢的兩面」。善良的香港居民如果彷彿是「羊」一般天真而不識「狼外婆」的真面目,那麼,不妨回憶陳方安生在得意忘形時的嘴臉和記住李柱銘一貫的嘴臉。請你們在決定把神聖選票投給誰的時候,充分考慮哪一個候選人最有助於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央政府之間架起理解和友好的橋樑?如果把選票投給陳方安生,則不啻在客觀上支持了與中央政府對立甚至對抗的政治勢力。

 剛於2007年11月18日結束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區議會選舉,愛國愛港政治團體取得了歷史性勝利,具說服力地向世人展示香港社會的主流民意和政治生態正在向著有利於建立和鞏固特區與中央之間良好關係的方向和目標進步。緊接下來2007年12月2日的立法會香港島選區補選將顯示,這樣的進步是否可靠或鞏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