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撰文、圖片:有線新聞台記者莊志聰 文章由有線電視提供,經編輯刪節。
人們對蒙古族的認知,往往只限於草原、駿馬、蒙古包、牧民及成吉思汗等片面畫面,不少人甚至誤會蒙古只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然而,在蒙古高原這片草原上,蒙古族的子嗣,分別生活於兩個國家——中國與蒙古;本地人熟識的「蒙古」,全名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或「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首個成立的自治區,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
「蒙古」,是一個獨立國家,它位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在二十世紀初,由俄國支持下,脫離中國,成為獨立國家。
雖然蒙古經已脫離中國國土,但蒙古的人民仍然保留著古民族的血統、龍的文化。中國與蒙古的蒙古族後裔,更共同擁有「蒙古族長調民歌」這塊瑰寶。
「長調」不但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更於200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長調特色
「諾古拉」漢語的意思是波折音,就是將一個字拖長,不斷變調連續唱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李世相教授指出,長調運用了大量「諾古拉」,這些長長的調子,成為長調的特徵,亦流行於蒙古族的傳統民歌,因此命名為「蒙古族長調民歌」。
長調的另一個特色是一種和唱技巧,蒙語叫做「潮爾」或「呼麥」,漢語翻譯成「嗓音共鳴」。
著名歌唱家
「我很愛長調,長調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正努力寫自傳,希望世人完整地認識長調。」著名長調歌唱家莫德格將大半生獻給「長調」,現正親自執筆撰寫自傳。她已經七十五歲,17歲考入內蒙古歌舞團,曾代表國家出外演出,成為國家級著名歌手。
內蒙古藝術研究所所長喬玉光博士說,蒙古族人非常尊敬長調歌手。他們相信,長調與長調歌手會帶來好運,長調歌手亦擔當承傳口述歷史的重任。
原生態長調
巴圖巴雅爾和孟克敖日格樂這兩位牧民,生活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近郊阿巴嘎旗草原。兩家人世世代代生長於這片草原,保留了八百多年的遊牧生活,還承傳了長調。
現時仍然以遊牧為生的牧民,他們的生活模式最接近傳統蒙古族,他們唱的長調,稱為「原生態長調」,亦最接近傳統。
巴圖巴雅爾說:「草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長調就是生長在草原裡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
薪火相傳的精神
「以前演唱是自己唱,只要為自己唱得好就可以。現在不是,很多牧民把孩子交給我,我想把這個民族的文化音樂,教給更多生活條件不好的牧民孩子,讓他們承傳這種文化下去。」薩日娜的兩位學生溫都蘇與索倫嘎,也希望跟莫老師一樣,成為著名的歌唱家,將畢生獻給長調。
薩日娜在1980年考入二連浩特民族藝術團,負責演唱長調。她演唱了27年,7年前退休後,一直向牧民孩子教授長調;她不但承傳了莫德格的歌唱技巧,更秉承了對長調薪火相傳的精神。
播出日期及時間:即日有線財經資訊台 晚上十時三十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