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翁靜晶
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似乎也是芸芸西洋節日當中,最惹不起港人興趣的一個節日,為甚麼?
因為感恩節乃是耶教節日,非信徒者認為事不關己?然而這說法若是成立,那麼聖誕節的狂熱,亦能夠普及於不信教的華人社會,又該如何解釋?
換個角度,若說感恩節之所以不受中國人歡迎,是因為此日的應節主食火雞(又粗又糙),太差勁,不合乎華人口胃,於是就吸引不了擁躉。
那麼,洋人在復活節和聖誕節照樣吃火雞,但也無礙節日傳來東方;而那顆平凡的復活蛋,不論是白烚雞蛋還是巧克力所製,同樣亦未見太大的叫座力,卻又依然不減人們的熱情,就證明了那難吃的火雞,並非是感恩節不受落的理由。
近二十年,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西方節日,陸續在香港流行,繼而是萬勝節,亦於這十年間成為了年輕人的盛事,但感恩節始終炒作不起,確是個有趣的課題。尤其是西曆十一月,華人本身並無節日,可說是最易「進佔」的時期。
內地近年就弄出了新點子——光棍節,以補十一月之不足。光棍節分為「大、中、小」共四天,分別是1月1日的小光棍節,1月11日和11月1日的中光棍節,而11月11日便是大光棍節(以1字數量多寡定大小)。慶祝的方式,是吃四根油條,加上一個包子!說穿了,這不過是無聊的單身一族,弄點噱頭來自娛而已,相比起感恩節這種光聽名字,就肅然起敬的節日,好像不能放在同一個層次。
感恩節難於東傳,相信和其歷史背景有關。這節日聽上去有宗教意味,但實質上,其最初的感恩對象,卻不是上帝,而是美國牛仔的死敵︰印第安人!
追溯至一六二零年,約一百名在英國遭受迫害的新教徒,乘船逃至新大陸,剛遇上了冬季,物資缺乏,有近一半人死亡。在這危急關頭,原居的印第安人為之送來救濟,又教他們狩獵和耕作,協助其適應當地生活,最終這些人站穩了腳,成為美國人的祖先。
感恩節本來是印第安人自古慶祝豐收的節日,他們當年無私地邀請這批新移民一起慶賀,後世為了紀念這雪中送炭,便把這天定為感恩節。
諷刺的是,當美國人在當地的勢力愈來愈大,就忘了自己是客人的身份,也把印第安人援手的恩情拋到九霄雲外,不斷殺害他們及侵佔其土地;同時卻一直在慶祝感恩節,可真夠精神分裂!轉念一想,美國人的感恩節,也實在虛偽。
不論是港人還是內地人,似乎都找不到類似的歷史事件,作為支持「東方感恩節」的成立理由。中國俗語告誡「施恩莫望報」,把報恩這回事,描述得功利化、庸俗化;又曰「得人恩果千年記」,難道僅只心裡牢記,而無需有任何表示?
只不過,卻也能抽出一些鼓勵報恩的名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一飯之恩、報以千金」等。中國的傳統觀念就是如此,一方面要求施恩者別望人報答,同時又主張受恩者不要忘記恩情,就像吃飯結帳時一樣,既要搶著請客,又要三讓徐州,明明是必須做的事,總要弄得毫不爽快、你推我讓。
因此,在東方文化中要弄出一個節日來,明白地高舉叫人報恩的旗幟,未免有違中國人「轉彎抹角」之含蓄文化。
話說回來,這種婆媽式的善良,卻總勝於美國人睜著眼在粉飾罪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