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育自由講:打破「粵語獨尊」的窘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8]

許為天

 一些小學老師談起南亞裔學童入讀的情況,均感到與學生及家長在語言溝通的不便。土生土長的香港老師的主要溝通語言是粵語中文,而在小學中文教學的情況下,英語亦只為非常偶然使用的外語。至於巴基斯坦的國語烏爾都語、印度的的官方語言印地語,還有印度各州的16種不同的半官方語言,對本地出生的師生而言,更是難解難明。於是乎,要求南亞裔學童歸於粵語中文的一體似乎是無可厚非。可是,我們有否珍惜南亞裔學童帶來校園的語言多元性呢?

舊移民說粵語的居多

 香港本土的原住居民佔人口甚少,然而遷居本地的舊移民則以粵語方言居多。而在上世紀50、60年代時期,其他方言如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及上海話的移民亦佔一定的比例,在家族及鄉里的交流中仍以本身方言溝通,而電台亦有頻道照顧不同方言的新聞及娛樂節目,當時流行的更是英語及國語的歌曲和電影呢!

 半個世紀過去,粵語流行曲及電影的興旺、電台及免費電視頻道均是粵語主導,再加上10年前的中學「母語教學」政策,便將原來多方言及英語的語言環境統一為粵語。此等教育及社會語言的變化,令新生一代不能繼承自己家鄉的方言,潮州人不懂說(甚至不懂聽)潮州話,實為「粵語獨尊」的文化代價。觀乎台灣推行的「母語教育」,則在統一於國語之外設立有承傳任務的母語學習課,如客家話、閩南話及原住民的方言。

接納不同外語在社會使用

 最近的施政報告,政府提出要拓展回教地區金融業務,但我們卻未能發揮已在家門內的回教移民群體(如巴基斯坦人)的語言優勢。既然開始知道香港的發展不止是兩文三語,便要接納甚或助長不同外語及方言在學校及社會的使用及交流。小學數學老師不妨邀請印度裔的家長來說說他們怎樣背「九因歌」,讓我們的粵語小朋友也開開眼界,說不定其中一位會是未來香港駐新德里的商務代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