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香港人是香港新生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12]

 ■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香港近七百萬人口中,四成五的人口不是香港出生的,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但主要的還是華人,他們有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背景,尤以中國內地背景的居多。這是香港的新生力量,其中的佼佼者與上世紀投入香港經濟發展時代的香港人相比,這個時代的新香港人更具知識,更富創新精神,並不斷培養參與的意識。

 香港特首曾蔭權在他的施政報告中呼籲要做一個「新香港人」,成為未來香港人追求的新目標。曾蔭權的「新香港人」,講簡單一點,就是香港在變,香港人要與時俱進,更新自己。其實「新香港人」本身就是客觀存在,因為每天都有不是香港出生的新香港人進入這個城市,開始他們的新生活。新香港人是香港的生命所在,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講香港發生變化,香港人求變、創新才是出路;後者是說,有這樣一個不斷成長的新型群體,他們是參與香港發展、變革的新力量。

大部分香港人都從新香港人開始

 回歸以後,香港不僅是中國最好的城市,也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這個城市的活力來自於不斷成長中的新香港人。早年的漁村之所以可以演變為燦爛的東方之珠,就是因為不斷注入的新力量,一群又一群對自己、對香港、對未來有不同期待的外來人,並為之努力造就。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成就了香港,更對成就中國作出貢獻。孫中山和香港的關係密切,他的中學教育,部分在香港接受,而大學階段,則在香港大學前身香港西醫書院度過。投身革命後,孫中山曾多次到港,並以香港為策劃反清起義的基地。1923年2月,孫中山最後一次到港,曾在香港大學演講說:「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係從香港得來。」那個時代是開啟中國革命的時代,孫中山就是那個時代的新香港人。

 香港這塊土地上養育了眾多華人佼佼者,大部分香港人其實都是從新香港人開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進入香港的,如董建華、李嘉誠、邵逸夫、金庸等香港政商文化界名人,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新香港人。他們進入香港,在中國這片最自由亦最具法治的土地上,參與編織商業香港的美麗夢想。當中國改革開放時,亦是這樣一批有識之士成為投資中國的先驅,參與開啟中國的經濟變革,留下的不僅是中國的變革成果,同樣也是香港走上新的歷史發展的新軌跡。

80年代後新香港人將近百萬

 回歸前後,香港又開始新的夢想,進入政治經濟和社會轉型的格局,追求社會和諧及民主自由成為新議題。又一批新香港人加入到構建新香港的隊伍,他們可能至今還不能講很流利的廣東話,卻以專業能力、感情寄託,在香港展示他們的身影,在這個舞台上演繹新香港人的新生命,也為香港帶來新的生命。

 據悉,香港近七百萬人口中,四成五的人口不是香港出生的,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但主要的還是華人,他們有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背景,尤以中國內地背景的居多。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香港政權移交的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後,開始了香港的新時代。那時,香港曾經有過移民潮,一些沒有信心的香港人移居海外,但更多的新香港人隨著時代的腳步進入香港,尋找新香港的夢。當年的港英政府亦從一九九五年起,放寬中國內地到香港移民的名額,從每天七十五名增加一倍到一百五十名。在近幾年,平均每年有約五萬人從中國大陸移居香港,加上世界上不同區域及台灣等地移居的新香港人,以及不斷增加的內地學人到香港留學後定居香港,估計自八十年代至今新移居香港,成為這個時代的新香港人有將近百萬,佔香港總人口的七分之一。

 這是香港的新生力量,其中的佼佼者與上世紀投入香港經濟發展時代的香港人相比,這個時代的新香港人更具知識,更富創新精神,並不斷培養參與的意識。這是一批有創新能力,具專業知識的精英。這一批不在香港出生,也沒在香港長大,因緣際會在香港停了下來,他們關注香港,在影響香港的歷史過程中正在成為強勢群體。香港與祖國聯為一體、同生共長成為這批人的認同感,借助香港自由資訊、倡導法治等城市特色,他們要創造新的中國人的價值。香港不是異鄉而是新的故鄉,這批精英在香港已經開始有更多的參與。

熟悉中國國情的香港新精英

 這樣一批既了解西方文化,又融入香港社會,且有各自不同背景,尤其是熟悉中國國情的香港新精英,確立的新身份,沒有「愛國愛港」與「泛民主」之間的爭議;也不存在政商之間的勾結或者衝突;更不會有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不少人享受過西方式的民主,也有大陸、台灣、甚至新加坡等地的政治鬥爭經驗,他們生活在香港,熱愛香港,在解讀諸多社會、政治紛爭上更為理性。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成就後,他們開始有參與香港政治社會生活的訴求。

 生活在香港十幾二十年,新香港人的精英人士,已經不滿足僅停留在專業領域,他們期待走出來,代表這個社會群體發出貢獻香港的聲音。去年,香港特首曾蔭權的政改方案遭否決,新一屆特首仍由八百人的推委會選出,在八百人的推委會候選名單中出現幾個新面孔。這個一直以來由香港政商界名流玩的遊戲,去年首次有新香港人要參與。今年,也有說普通話的人士參加港島區立法會議員補選,明年相信會有更多的新香港人站出來參與選舉。他們追求的,不僅是要創造一個新香港,也要承擔起影響中國的歷史責任。

 回歸十年,香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港人治港,不再是港英殖民政府治港;一國兩制,既與內地緊密聯繫又有香港的自己特色;香港的特點使其成為中國的經濟首都,更在探索文化和政治首都的可能性;香港更多元化、國際化的特性,以及社會轉型,都令香港需要包容,需要廣納各方人才。香港政府要看到了這樣的需求,也要看到這樣一股新力量。(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