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自行選擇教學語言是否可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14]

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最近有些教育社團負責人要求教育局調整教學語言政策或機制,認為現行的分流政策(按學生語文能力分為接受母語教學和接受英語授課的兩種類群)造成標籤效應,推行母語教學的中文中學被社會視為次等學校,中中學生的英文水準亦未如理想,與其強制推行母語教學,不如乾脆讓各校自行選擇教學語言,並可彈性處理英語授課,放棄「一刀切」的辦法,改以分班或分科的靈活方式推行。

 分流政策確實產生標籤效應,但毋須過分緊張。須知即使不實行這種政策,也會有標籤效應。眾所周知,社會上爭逐名校的現象由來已久,只要有名校的存在,就會引起人們對名校的爭逐,這就是名校的標籤效應,除非取消沿用已久的原則——「按學生學業成績派位或招生」,從而使名校平庸化;否則標籤效應就是不可避免的。這也不是說,對它不必理會。倘若由此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便應採取措施減少影響。

 自行選擇教學語言,同樣產生標籤效應。即使學校不分中文、英文兩類,但校內卻形成採用母語教學和採用英語授課的兩種班級或兩種學科,後者同樣會被視為優等班級或優質教學,前者則被視為次等班級或次等教學,到頭來標籤效應會從校際轉入校內。此外,中文班學生的家長會對學校施加壓力,迫使學校准許其子女入讀英文班。而教師亦因對同一年級學生或同一科目分別運用母語和英語教學,工作量會有所增加,學校的行政負擔亦因而加重。如此「一校兩制」,看似靈活,實行起來,卻會產生許多困難,我們對此應有足夠估計。

 不難預測,自行選擇教學語言的結果,將會是英語授課的大增,母語教學的大減。我們這個社會,至今仍然重英輕中。不少家長只想子女入讀英文學校,鮮能客觀衡量子女的語文能力是否達到接受英語授課的水準。學校基於家長強大的壓力,會被迫採用英語授課或恢復過去曾推行但效果不佳的那種混合語(半中半英)授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實踐早已證明:罔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一股腦兒實行英語授課,學生不但難以學好各學科,甚至連英文科成績也甚差勁,因為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無心向學。選擇教學語言,應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德智體等育全面發展以及對各學科知識的全面掌握等原則,綜合分析,權衡利弊得失。若僅以英文一科作為選擇的唯一標準,則失諸偏頗,可能重蹈過去失敗之覆轍。(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