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雄.
上星期五晚看完戲回家途中,友人問會否在報章評論剛看過的《珍珠衫》,我說不會評戲,但有興趣討論甚麼是「現代戲曲音樂劇」。對我來說,這個名詞頗新穎,發揮的空間也較多。
在探討甚麼是「現代戲曲音樂劇」前,先說一件陳年舊事。1984年,香港電台廣播劇組和「海豹劇團」合力製作據說是全港第一齣百老匯式現代歌舞劇《愛海高飛》,我受命領軍,負責藝員排練和音響製作。由於其中一位藝員簡偉安和劉德華是「無線電視」訓練班的同窗好友,因此,劉德華會不時在香港大學的排練場出現,並且和簡偉安討論舞蹈動作。簡偉安後來患癌症病逝,而劉德華在解決與「無線電視」的合約糾紛後,演藝事業扶搖直上,成為天王,真是生死有命,富貴由天。我在參加過《愛海高飛》的製作後,也略懂歌舞劇的製作,及後幾年,繼續協助過幾齣舞台劇的演出,算是豐富了個人對戲劇的認識。回頭說「現代戲曲音樂劇」一詞由現代、戲曲、音樂劇三個詞匯組成,其中戲曲和音樂劇兩個名詞更加是有特定的內涵,把它們加起來,究竟是兩者的結合,還是產生另類藝術呢?想這必是藝評人茶餘飯後論之不盡的話題。
香港原創音樂劇始於70年代
音樂劇是舶來品,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歐洲的輕歌劇(Operetta)和喜劇(Comedy),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把本土以歌舞為主、戲劇性不强的綜藝歌舞劇種,融合了來自歐洲的輕歌劇,使美國音樂劇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風格,特別在紐約的百老匯區發展起來。1927年推出的《畫舫璇宮》(Show Boat)是百老匯音樂劇的第一部經典作品。和歌劇不同的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喧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根據這個標準,香港最早的原創音樂劇或許是七十年代初潘迪華主演的《白孃孃》。到1980年,香港話劇團曾演出翻譯成廣東話的百老匯音樂劇《夢斷城西》。此後越來越多團體製作音樂劇,比較著名的有《雪狼湖》、《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遇上1941的女孩》等等。 (談「現代戲曲音樂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