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王清任:注重解剖學的中醫名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2]

李 英

 關於中醫的爭議,近年來十分熱鬧。有些議論是很不理性的,如指責中醫是「偽科學」,聲稱應該「取消」等等。這種議論抹掉了幾千年來中醫對國人健康所作的貢獻,更忽略了中醫在長期實踐中許多方面自然與現代科學理論暗合的事實。

 當然,我們自也不必諱言,中醫有它的薄弱環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解剖學的輕忽。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古人,崇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他們眼裡,任何對身體的毀損都是不能容忍的。這就導致中醫學在身體器官的論述上,難免流於想當然,到了近代中西文化交匯之際,「上焦」「下焦」之說就會被傅斯年這樣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所笑了。

 但在繁星璀璨的歷代名醫中,也有非常重視解剖學,堅持從解剖實踐中求真知的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清代直隸省(今河北)的名醫王清任。王氏以醫為業,盛年時已「名噪京師」,在長年的從醫生涯中,認識到「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可是查看醫學經典中關於臟腑的論述和所繪之圖,又覺得「立言處處自相矛盾」,他追論原因,認為古人之所以錯論臟腑,都是因為未嘗親見。

 王清任一方面痛感「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另一方面卻又苦於「無臟腑可見」。據其自述,為等到一個親自查驗人體臟腑的機會,他整整付出了十年的時間。機會終於在嘉慶二年四月不期而至了。當時一種兒童流行性傳染病在河北灤縣稻地鎮暴發,「十死八九,無力之家,多半用蓆裹埋」,而當地風俗,又認為小兒屍體若被狗吞食,有利於下一胎的成長,所以死去的兒童都未經深埋,「破腹露髒之兒,日有百餘。」王清任斯時正在灤縣一帶遊歷,每日騎馬都要經過那些埋屍體的地方,最初泛起的當然是作為人本能的一種悲憫之感,悲痛之後,醫家的責任感則佔據了上風:這麼多年自己為不能親見人之臟腑為恨,現在這不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嗎?於是每天清晨,他親赴掩埋屍體的地方,「就群兒之露髒者細視之」,接連查看了十天。當時王清任的這種舉動是非同尋常的,首先他要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其次,查看的現場觸目驚心,「犬食之餘,大約有腸胃者多,有心肝者少」,必須不避惡臭和污穢。可以說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強烈的責任感,是很難將這項工作堅持十天之久的。

 王清任此舉收穫甚豐,終於確認傳統醫書中所繪臟腑圖形,與人體實際多有不合。他根據自己目驗所得,繪成了全新的臟腑圖,並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撰成《醫林改錯》一書。

 現在看《醫林改錯》和王清任所繪臟腑圖,限於當時的條件,自然也有不少的疏誤,但與古人相比,顯然又大大前進了一步,尤其是他這種不盲從權威、堅持從實踐中求真知的精神,更是歷久而彌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