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茶餐廳不是文化遺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8]

呂明華博士 立法會議員

 茶餐廳是香港市民日常出外用膳最普遍的飲食場所,所以有人稱之為香港人的「街坊食堂」。因為茶餐廳價錢大眾化,只需要數十元便可飽食一餐;食物款式種類又甚多,匯集了中、西式,甚至亞洲地區的食品;服務快捷方便,適合生活繁忙節奏快的香港人,因而深受市民喜愛。甚至在台灣、海外的唐人街及內地廣東省地區,都有港式茶餐廳。

 對於茶餐廳的起源,並無正式記載。據說,最早的茶餐廳大約在二次大戰後不久即出現。因為受到英國人飲茶和食糕餅的飲食習慣影響,香港人開始喜歡西方食物。但由於西餐廳的價錢昂貴,而且很多西餐廳根本不招待華人,因此便有香港人開設以華人為對象、價錢較便宜的茶餐廳。早期一般稱之為冰室的茶餐廳,主要出售一些簡單的小食及飲品,如奶茶、咖啡,麵包及蛋撻等西式食品,是基層市民的西餐廳。

茶餐廳深受本港市民歡迎

 其後數十年間,隨著香港經濟及社會急速發展,茶餐廳的經營模式也在不斷變化,以配合時代及市民的需要。除了供應西式食品外,還加添傳統的中式食品,並創製各類混合中、西元素的食物款式,成為香港獨有的菜式。在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不景,價廉物美的茶餐廳更受市民歡迎,茶餐廳成行成市,成為市民的主要飲食場所。

 可以見到,特定的歷史背景及社會發展因素,令香港產生一套融合中國與西方的生活模式及飲食習慣,形成香港獨有的本土特色,茶餐廳是其中明顯的例子。不過,對於建議申報茶餐廳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成功機會有多大呢?是一個疑問。

 首先,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傳統的民間文化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它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它藝術」。茶餐廳是只有數十年歷史的商業性活動,與傳統文化、社會特性及藝術毫不相干,並不包括在上述分類之內,在定義上似乎不符合資格。

文化價值成疑 難達聯合國要求

 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是「要求各會員國採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對那些易受全球化影響的遺產進行必要的鑒別、維護、傳播、保護和宣傳,並向人們指出,有大量屬於文化特性和少數當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因此,急需告誡有關當局及這些遺產的擁有者,使他們知道這些遺產的重要價值,並知道怎樣去保護它」。觀乎茶餐廳的性質,雖然是香港獨有的食肆模式,具有特色,但卻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及民族文化淵源,更談不上有重要價值需要採取法律手段去保護,而且亦不可能實行。因為作為一種商業運作的經濟活動,它將會隨市場需求而存在或消失。若果有一天茶餐廳不再受市民歡迎,難道政府要運用公帑補貼茶餐廳繼續經營嗎?而即使茶餐廳將來繼續存在,但隨著社會變化及市民需求,經營模式或會轉變,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模式。政府怎麼可能將它永遠保持現狀,這樣做並沒有意義。

 如果再參看現在已被聯合國列入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中國目前只有四個項目進入名單,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及蒙古族長調民歌。這些都是具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內涵及民族特色的藝術。況且,連中國傳統武學少林功夫早前的申請亦被拒絕,茶餐廳是否能與之相提並論?

 當然,茶餐廳是具有香港特色的飲食場所,旅客可以在茶餐廳品嚐香港獨有的地道食物,亦可體驗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政府在向外國推廣香港旅遊時,可以加強向遊客宣傳及介紹茶餐廳,增加香港的吸引力,有助推動香港的旅遊業。但若要政府委派專責部門,為茶餐廳申報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恐怕是浪費人力及資源,最終只會徒勞無功。(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