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入藏路上 川菜飄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04]
放大圖片

——川藏茶馬古道掠影之三

本報駐四川記者 孟勇 刁繼成 攝影/報道

 2,000餘公里長的川藏茶馬古道上,川菜館無疑是另一道令人難忘的靚麗風景線,令人遙想當年川茶馬隊沿茶馬古道進入西藏的壯觀景象。

 從成都啟程一直到拉薩,國道兩旁的大小城鎮、村寨上,掛著各式店招的川菜館從沒離開過眼球。有探險旅遊者初略統計,沿線90%以上餐館都是川菜館,大小不下千家,蔚為壯觀。

 這些以傳統川菜為主的川菜館,並不保守,匯入新派川菜,不乏特色。或以紅燒犛牛肉、或以野生菌等為主打,引來八方過路的藏漢客人。一位長途汽車司機說,如今的川藏茶馬古道,其實就是一條鄉土風味很濃的川菜博覽大道。

 川菜館分兩類,一類店堂寬敞,重在食客品味;一類食宿一體,方便來往騎車、徒步特種旅行一族,10-20元包吃住,價廉物美。而這後一類,特種旅行一族最青睞,老闆與特種旅行一族接觸也最緊密,其間故事也最多、最精彩。

 川菜館老闆90%來自成都的大邑、崇州、邛崍三地。基本相同的口音,不一樣的味道,餐館和老闆們演繹著各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業、發展和與茶馬古道有關的故事。

兩千元開小麵館 夫妻打拚模範店

 沿街而建,長約數百米的八宿縣然烏鎮上有10家左右川餐館。

 正是中午上客時間,但「旅遊飯店」老闆李福連拿著菜筐就匆匆出了門。他去進下星期的菜。送菜車一星期從兩百公里外的林芝地區運一次新鮮蔬菜來。去晚了,拿不到好菜,儘管他已向送菜的運輸老闆提前預定。

 氣候條件差,這裡不出蔬菜。菜來得遠,價高,也不新鮮,大雪封山的冬季更慘。李福連抱怨,菜天天要灑水保濕,又不敢多,多了菜會爛掉。他說,菜進價貴,素菜15元、葷菜20元一份,幾乎沒什麼利潤,客人卻直喊太貴。

 10年前,李福連和愛人蕭坤琴在這裡站腳,卻有宿命的味道。1996年冬季,從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家裡搭運貨卡車準備到拉薩做生意的夫妻倆,被雪災給堵在了這裡。蕭坤琴說,鎮前山上突發雪崩,車過時,還看見被埋在雪裡已死的人伸出的手。

「天不讓走就不走」

 「天不讓走,我們就不走了。」一兩千元錢,夫妻倆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麵館。當時鎮上的四五家小餐館都只賣炒菜。老闆們與李福連或是大邑同鄉,或是緊鄰的崇州、邛崍兩地的,早三四年來這裡。今年已43歲的李福連說,這裡的然烏湖和來古冰川很漂亮,自駕車、騎車、徒步的旅遊者多了起來,但那幾年很少,來往吃飯的基本上是跑長途客貨車的駕駛員,半夜三更被他們叫起來煮碗小麵是常有的事。

 從麵館、飯館,到兼住宿的飯館,10年裡他們都是夫妻檔:李福連管進貨、炒菜,蕭坤琴則收錢、洗碗、鋪床,偶爾也操操勺。李福連並不掩飾,「小本生意靠一分錢一分錢攢。」他說,鎮上大的飯館也只在旺季請臨時幫工。

 各家都有拿手菜招回頭客。李福連的特色菜是大邑風味的紅燒豆腐和土豆燒犛牛肉。蕭坤琴很自信,跑長途車的司機行萬里路,嘴刁,他們回頭就什麼都證明了。這家一樓一底雙開間舖面的飯館還可以住宿,每晚15元。直率的蕭坤琴說,旺季他們會漲5元錢。

妻兒跑堂夫掌灶 傳統燉雞引食家

ch0104c8.jpg

 在波密縣開「好又來川菜館」的甘國成很後悔店開大了,樓上樓下近200平方米。他說,「當地客人怕價貴,不敢上門,小店反而生意好」。記者進門時,廚房飄出陣陣松茸燉土雞的誘人香味。原來做乾貨生意的他聽朋友說,在西藏開飯館很賺錢,於是去年與妻子帶著18歲的兒子就來了。為了省下盤店的1萬元轉讓費,一家人硬是住了兩個多月賓館,等到別人到期退房。

 在縣城裡開飯館,甘國成最大的感受是與在鄉鎮路邊開不一樣,顧客更多是當地人,司機少,旅遊者又只憑感覺找店。縣城裡大小飯館20多家,競爭不小。生意一般,請來的3個廚師都先後走了,甘國成只好自己挽袖掌灶,妻子和兒子跑堂。他說,最難在炒菜煮飯上,海拔高,菜炒的時間長,飯要用高壓鍋煮。

 在眼巴巴望著門外等客人上門的同時,甘國成腦子沒停。技術要求高的新派川菜不是他的長項,燉菜卻是四川人人都會的。終於,「松茸燉土雞」,外加涼拌犛牛肉,讓甘國成的生意有了一點起色。「我是整隻雞賣,半隻雞也賣,吃客大多是來旅遊的,司機也多了起來。」坐在一旁直問菜味道如何的甘國成笑得很憨。他說,他燉雞有訣竅。

司機帶旺川菜館 小門面做大生意

 白衣高帽標準廚師打頭的包衡林親自將「牛雜湯鍋」端上桌,味香頓時撲鼻。面對我們的稱讚,他說是自己琢磨出來的。他說,每年春節回一次四川,大部分時間都在長途車上,新菜品基本是聽過路司機說,自己再依樣畫葫蘆,慢慢琢磨,這是他當廚師的最痛,「廚師還是要與時俱進嘛,半年最少要學會一個新菜品。」

 38歲的包衡林在西藏已經9年,川藏線上的雅江、理塘、昌都、八宿的幾家飯館他都幫過廚。最初,他是跟在雅江開飯館的邛崍老鄉出來的。現在林芝地區城中心炒菜、火鍋兼賣的「竹圓飯店」當主廚,是老闆上個月以4,000元高薪把他挖來的。

  在包衡林眼裡,川藏線上的菜品變化不大,內地的新菜品到這裡要晚1年左右。但這裡的特色,也是內地沒有的,高原長大的犛牛,吃天然牧草,絕對的綠色生態。新鮮松茸、大腳菇、青菌等野生菌,也是川藏線上的土特產,深山裡的村民採摘後,用竹背簍當天背下山,清炒、扣肉燒、燉雞、醃鹵,一路的飯館裡都有。

 他介紹,川藏線上的飯館,是跑這條線的長途司機帶起來的,因為過往司機絕大部分都是四川大邑、崇州和邛崍人,所以飯館老闆也絕大部分來自這些地方,親戚、姐弟相帶,同村同鄉相帶,來到這高原上。在波密和工布江達縣,記者就曾遇到妹妹在東頭、哥哥在西頭開飯館的情形。一家老闆說,他的弟弟明年也要上來。一個現象十分有趣。2,400公里下來,不止一家飯館老闆說過,在川藏線做大生意的飯館,大多都是從小店做起,而帶著幾十上百萬元巨資開店的,卻有不少以虧本關門告終。這種情況,在旅遊者聚集的拉薩也是如此,生意紅火的「陳連鍋火巴」,就是從雙開間小店做成3家大連鎖店的。

背包客裡人氣旺 就地取料闖天地

 徐右軍和妻子已在海拔4,400米的邦達鎮開「邦達賓館」5年。這個數十家商舖、飯館、賓館呈等邊三角形單行排列的高原小鎮,至今沒電沒自來水。為此,徐右軍買了台小發電機自己發電,水請人送,5元一桶。

 「我這裡在全國背包客裡的名氣大哦,上網一點你就曉得了。」徐右軍對店裡樓上樓下的四壁、屋頂都塗著特種旅行者留言的「留言牆」很滿意。每年5月到10月的旺季,特種旅行者擠滿這家小店。5年前從四川樂至縣到邦達時,沒跟過師傅的徐右軍只租了一間小舖面,川味很濃的家常川菜讓他留住了不少過往司機,但這兩年一波又一波的新派川菜令他頭痛,沒見過更沒吃過。「司機點菜時,我只有嘿嘿笑」。這裡的蔬菜也是一星期從百里外有蔬菜大棚的昌都地區送來,菜品種少。

 「司機的口味難伺候,背包客不講究這些。」一個司機的隨口話讓徐右軍眼前開朗。前年,徐右軍的店又另外掛了一個牌子:「背包客之家」,還打理出房間安上了10間床,飯館加住宿。家常川菜凸現成為這裡的特色,「炒回鍋肉、芹菜炒犛牛肉、熗炒蓮白菜,從外省來的背包客都說地道」。如今,徐右軍的夫妻檔已是四開間舖面,床位30張床,與這同時長進的還有他的蛋炒飯手藝。他說,背包客早飯都喜歡吃蛋炒飯,營養夠還耐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