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根據香港金管局最新公布的數據,截止2007年底,金管局所管理運營的港府外匯基金共錄得1422億港幣的投資收益,較上年度大幅增長37%。其中:投資港股組合所得及股息收益達558億;其他股票估值收益及股息有67億;外匯估值收益佔187億(因其他貨幣投資對美元升值,有效對沖了港幣隨美元貶值的風險);而來自債券和其他投資收益竟高達610億港幣,這可是在近年全球債市息率回報偏低和次按債券危機困擾的環境下取得的驕人戰績。扣除有關利息及財政儲備分帳支付後,最終令港府外匯基金投資產收益實現1322億港幣,當年累計盈餘增加了1093億;累計盈餘結餘達6170億。
這已算是一份十分亮麗的成績表,更為稱道的是,在全球許多大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紛紛投機陷落的美國次按債券陷阱中,置身於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金管局,所管理的4848億外匯基金投資組合中,沒有直接或間接投資的美國次按相關產品。這是頗為嚴密的風險管理,具有一定戰略眼光和經營頭腦。
相較於此,許多紛紛為次按損失撇帳撥備的大行CEO們豈不汗顏?此時此刻,曾經有關任總年薪和去留的爭論已毫無意義,政府的儲備資源或是納稅人的資產經營也是需要專業、智慧與承擔的,也是需要在風高浪急的國際資本市場中艱苦博弈的。香港是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市場,也是一個追求責任和效率的市場,任總的成績表就是一個務實的交代。如果此番任總未能帶領金管局成功避過次按陷阱,在「善於監督問責」的市民面前,恐怕也難逃如美林、花旗等大行CEO們問責辭職的命運。(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