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傷春詠物 隱含寄托──劉辰翁的《須溪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05]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劉辰翁精忠貫日,學識賅博,為南宋著名文人,工詩詞,擅書法,今存詞作逾350首。以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備嘗遺民屈辱之故,其作品最為沉鬱蒼涼、感人肺腑。當中不少傷春之作,往往隱含詞人對國族淪亡的無限感慨,辭情淒苦。且以下面一闋《柳梢青》為例: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裡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詞的上片全為想像之辭,戰馬因天氣寒冷,被蒙上厚厚的毛氈,隱喻江南錦繡之地,在元軍鐵蹄蹂躪下,已為陰冷森嚴的氣象所籠罩。元宵佳節本應火樹銀花、璀璨繁華,而如今花燈所滴蠟淚,正似眾人悲極而泣,哀傷肅穆。「愁城」暗指臨安,為南宋遺民心中故國的象徵。春意未悉國家興亡,如往年一般來到臨安,始驚覺全城已是一片愁雲慘霧。笛子奏著外族的曲調,街頭所見盡是異族的鼓舞雜戲,漢人歌聲已不復聞。

 下片由對臨安元宵景況的想像重回當下,寫詞人隱居江西廬陵山中,孤燈獨坐,遙想舊都宮闕,乃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憾。昔日天子腳下──臨安的明媚風光,與今天山中的孤清歲月,恰成強烈比照,惟有矢志守節,寄望福建、廣東沿海義軍力圖恢復吧。

摹寫物象逼真貼切 借物抒情不晦不滯

劉辰翁又常常通過詠物來抒發愛國情思。以文字摹寫物象須逼真貼切,借物抒情更須不晦不滯,故沈祥龍《論詞隨筆》以為「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然詠一物矣。」劉辰翁有一闋《踏莎行》,詠雨中海棠,至能融合家國之憂與惜花之情:

 命薄紅顏,情鍾我輩。海棠開後心如碎。斜風細雨不曾晴,倚闌滴盡胭脂淚。恨不能開,開時又背。春寒只了房櫳閉。待他晴後得君來,無言掩帳羞憔悴。

 詞的開始以薄命佳人喻花,寫綿綿春雨不住灑在闌旁的海棠花上,水滴沿著紅似胭脂的花瓣滑落,仿若傷心灑淚,又怎能不令愛花之輩心碎呢。賞花者原都期盼海棠早日開放,豈料盛放之時又碰上陰霾冷雨,害得眾人緊閉房櫳。及至風和日麗之日,賞花人再來觀賞,海棠久經風雨摧殘,已大大失色,就如惆悵的女子羞澀地退入帳中一般。詞人對美好事物凋零的惋歎,對晴日降臨的期盼,正與心中對時世、國是的憂慮相契合。而妙在全詞並未說破托意,手法深婉蘊藉,深情見於言外,最耐咀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