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榮念曾 程硯秋的「西遊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17]
放大圖片

文:尉 瑋  圖:進念.二十面體提供

 空寂的禮拜堂中,清亮的人聲,如絲線般拋入高聳的穹頂。回蕩,最終消散在空氣中,餘韻兀自猶存。

 在西方宗教的聖殿中,一個中國人清唱一曲《荒山淚》,悲涼的中國戲曲在習慣了巴哈與莫札特的大殿中將時空扯出了一道縫隙,人群霎時靜默了。這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柏林;這個中國人,就是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

 是這樣一個故事打動了榮念曾,香港藝術節中的實驗劇場《西遊荒山淚》,是對程硯秋的致敬,也是榮念曾自己的一次西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劇場中的「跨界」,能有多遠?

 作為華人實驗藝術的先驅者與「進念.二十面體」的藝術總監,榮念曾近年來似乎很少在香港露面。原來,由於身體健康的原因,他做了大手術,休養了很長時間。

 「人病了,要減少工作,就更要懂得挑最重要的來做。」坐在記者對面的他,留著短短的白鬍渣,笑聲「咯咯」地像個孩子,一點病人的樣子都沒有。

 不過,言下之意,現在做的工作對他而言意義非常。都做了些甚麼?—給中國中央黨校講關於創意產業的問題,與內地討論如何和香港合作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就是,鑽研傳統戲曲。

 自2000年開始,榮念曾開始一項實驗傳統戲曲計劃,邀請石小梅、田蔓莎、吳興國等著名戲曲藝術家參與其中,創作了實驗戲曲《夜奔》及《挑滑車》。這次的《西遊荒山淚》,可算是「實驗戲曲系列」的第三部。

 榮念曾說,傳統戲曲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關係,正切合了他關於藝術「跨界」的思考。不論是橫向的跨文化交流,還是縱向的傳統與當代的銜接,都可以在戲曲的實驗創作中找到新的啟發。

 「為甚麼到國外演出的傳統戲曲不是《大鬧天宮》就是《三打白骨精》,要不就是《霸王別姬》?隨著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表演者越來越明白演出與觀眾之間的密切關係,除了坐在那裡埋怨電視等新媒體搶走了觀眾,是否也應該反省自身是不是已經和時代脫節?而戲曲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呢?是藝術,還是技術?」

 翻查戲曲的歷史發展,榮念曾發現中國的傳統戲曲其實一直富有開創精神。現在的榮念曾做「實驗戲曲」,但其實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程硯秋就已經開始了「實驗」。

「實驗」程硯秋

 程硯秋在1932年去了歐洲,與在他之前「西遊」的梅蘭芳不同,他沒有去做「宣揚國威」的巡迴表演,而「只是去看」。

 「他發現自己很想學,想試很多東西,就乾脆暫時留在了歐洲,申請柏林音樂學院做了留學生,從頭學起。在柏林的學習,他發現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與他曾經歷的傳統戲曲師傅與徒弟的關係很不一樣,教育經驗的不同給了他很大啟發。而在那裡的醫院中,他在戲曲的訓練中被師傅打得殘疾了的腿也被治好了。以前在中國表演,他從來沒有時間去處理自己的身體健康。」

 「身體痊癒,精神上也在不斷成長。在禮拜堂中,他有機會接觸許多西方古典音樂。一次,他在禮拜堂中清唱一段《荒山淚》,然後告訴大家,這個作品是講反戰的,把大家觸動了。禮拜堂中的音樂讓他看到了空間與表達之間的關係,給了他很多靈感。後來的程硯秋,在柏林開始了許多實驗,將李白、杜甫等的詩譜上曲子,或是用西方的方法來唱京劇。」

 程硯秋的實驗,促使了榮念曾的實驗。從那空曠禮拜堂中的《荒山淚》開始,他在程硯秋的「西遊」中探索「越界」的可能。

實驗中的實驗

 創作作品,榮念曾找來三代優秀的戲曲演唱者合作,分別是二十幾歲的藍天與董洪松,四十幾歲的田蔓莎,與六十幾歲的石小梅。有趣的是,在作品創作與發展的過程中,他發現三代人的不同選擇恰恰體現了對於「實驗」的不同態度。

 石小梅是「功成名就」的著名藝術家,一向反串男子的她被榮念曾要求「反串再反串」,經歷「自己一輩子最大的挑戰」。

 「她做了一輩子的小生,我卻要她做小生再反串女人。她不愧是很棒的藝術家,很勤奮,從頭由青衣學起。最後,她真的學成了,我反而覺得不必刻意做太多給別人看,結果她的部分越減越少,惹得她大呼。我問她:你覺得浪費嗎?她想了想說,不浪費。」

 不浪費,因為對榮念曾而言,真正學到不必揚給別人看,而實驗的過程遠比最後在台上出現的東西更重要。

 與石小梅相比,田蔓莎持中間態度,最後選擇退居幕後。「她選擇做觀察者,我覺得也很好,台上和台下、觀察批評與表演一樣重要。」

 最具有實驗精神的,當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藍天和董洪松是現今年輕一輩京劇演唱者中的佼佼者,也是這次演出的主演。在榮念曾為他們開設的工作坊中,唱老生的藍天反串做青衣,唱花臉的董洪松變成老生,樂此不疲。

 整個《西遊荒山淚》,就像是一次大實驗,不是去完成一個程硯秋的故事,而是藉程做一個切入點,去實現創作者自身的「跨界」與突破。在創作的過程中,傳統戲曲的表演者們知道了甚麼是蒙太奇,甚麼是意識流,而榮念曾,也藉機看看傳統與現代接軌的可能。

 「我問他們,做實驗是否會破壞傳統?藍天說:我學了英文不代表就不會用中文;董洪松則說:我有一間屋子,科技發展有了更好的裝修,為甚麼不能用呢?我覺得他們說得很好。」

 正如榮念曾所言,台上和台下同樣重要。實驗是創作者對「可能性」的探索,觀賞實驗結果則是觀眾對自身設限的一次反思與拷問。劇場並不只是舞台上的一齣表演,它與現實間互相反射與介入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在劇場中,除了觀看,我們獲得的還有更多。

時間:2月29日、3月1日 晚上8時15分

   3月1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