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唐僧和唐太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01]
放大圖片

 ■唐太宗和玄奘

李國濤

 讀錢文忠著《玄奘西遊記》一過,更加信服所謂「名師高徒」的話,因為著者是季羨林先生的學生。這本書本來是錢文忠根據他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的節目,整理而出。這本書可稱「深入淺出」,可以隨處給讀者許多知識,糾正許多偏見。我還以為,這本書真是可以激發讀者的愛國熱情。人們屢屢引證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這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最後的那種人裡,就有這位大佛學家、大翻譯家、大旅遊家、大愛國主義者。他法名玄奘,傳世的名字是《西遊記》裡叫的:唐僧。

 我想說一點以前沒有想到過的事。這就是「唐僧」這一位偉大的高僧,與唐太宗這一位不多見的英明君主遇到一起,甚是感人。我們以前知道的唐僧玄奘,都從《西遊記》中來,那裡的唐僧窩囊得可憐可笑。這樣的人要去西天(即印度),能行嗎?真的玄奘並非如此,他是少有的幹練之人,絕頂的聰明之人。此書直敘玄奘一生,略有剪裁,不虛構,不誇張。所據的資料主要出於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和後人寫的《大慈恩寺大藏法師傳》。書後附的《參考書目》也並不以弘富驚人。但是,一入敘事,就隨處顯示出著者的博識。玄奘的主要功績是留學印度十九年,歷盡艱苦。他帶回來各種經書和語言學的書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各種舍利一百五十粒。他回國後,又生活了十九年,夜以繼日地譯佛經,共譯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而且他還把《老子》等經典從中文譯成梵文。他的譯文質量很高,還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法相宗,也就是唯識宗,這種思想後來曾影響到章太炎和梁啟超,遠至朝鮮和日本。玄奘西天取經,主要是取《瑜伽師地論》這部經,取到了,而且譯出了。但是,這是一部什麼書?著者沒介紹,只說他「沒膽量來做這件事」。這有點令人遺憾。簡明談談何妨?

 玄奘生活的時期,大體就是唐王朝初建之時,因此要與唐太宗有所交往。這些事極有趣味,但是以前少有人說到。原來玄奘開始遠去西域時,正在唐太宗貞觀元年,那時立國伊始,緊守國門,不許人出境。玄奘是費盡苦心,孤身偷越國境走出去的,現在叫「偷渡」。到貞觀十九年,玄奘歸來,已經是名僧,真正地是功成名就,名滿天下。唐太宗以盛大隆重的儀式迎接他。傑出的皇上與這位「偷渡客」會見,這時,兩人怎麼說起當年那事兒呢?不說又繞不過去。此書也不漏過這一點,而且細心發掘並講述。玄奘先提,「玄奘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西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這裡的「再三表奏」,就是多次申請,不被批准。誰不准?也可能當年太宗不知,但也可能就是太宗不准。不說了,只說自己「誠願微淺」,「私行」不對,「深表慚懼」。唐太宗說得也好:「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至佳焉,亦不煩為愧。」這就是說,「與俗殊隔」,不能與一般俗人同等而論。太宗又說「山川阻遠」,難得能成功。玄奘說,「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這簡直是兩位政治家、外交家的對話。後來兩人成為好友,太宗還兩次勸玄奘還俗,助他理國,這大約是看中了玄奘在這方面的才能;但被玄奘婉拒。再後來呢,經常與太宗談論佛學。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十五日,談論時太宗急病。數日後,太宗死,一代英主死時只有五十三歲,那時玄奘也在他的身邊。唐太宗對玄奘很好,很尊重,很尊敬。但也許正因為這一點,玄奘這位高僧就做了不合道德的事。此書著者並不隱諱。這就是同時的印度僧人烏伐邪帶到中國五百多夾經卷,那是了不起的。但被玄奘奪歸己有,而且給這僧人以迫害,很慘。這是玄奘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勢力,而為不義之事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